2010/11/24

兩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大韓民國(南韓)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發生了互相砲擊事件。今年三月發生天安艦事件後,兩韓緊繃的關係難以避免的終究要爆發。一九五三年韓戰停火,兩韓四十多年維持和平,在一九九九年兩韓的軍隊首度交火,導致一艘北韓軍艦沉沒,數十人喪生。自此十一年來,韓國與朝鮮陸陸續續發生了多次小規模的軍事衝突。朝鮮半島做為東亞的火藥庫,確實展現了其易燃的性質。

朝鮮半島上的韓民族分裂為兩個國家的狀態,從大歷史的角度看,是很難永遠維繫的。兩韓的實力對比已經相當懸殊,南韓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遠遠超越北韓,更何況北韓的極權政治體制面臨著第三代接班的挑戰,隨時可能從內部爆發危機。這和七零年代之前,北韓接收了日本遺留下來的工業基礎,又從蘇聯獲得大量科技援助,而南韓則百廢待舉的情況,歷史前後對比有極大的差異。

北韓這個荒謬而脆弱的極權國家,之所以能夠繼續存在,一方面是它用發展核武來恐嚇日本與美國,但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國在地緣戰略上需要它來做與美國勢力之間的緩衝。另外一方面,南韓國內對統一方案以及對北韓的政策有很大的爭議,南韓也很害怕分立局勢突然打破,在沒有良好準備下,驟然接收北韓大量貧困人口,南韓的經濟會被沖垮。不只是北韓政權自己在苟延殘喘,而是各方勢力都還沒有決心要改變現狀,使得朝鮮半島的兩韓分立勉強維繫下來。

相對地,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卻在這三年來,進入一個和平狀態似乎穩定鞏固的階段。台灣海峽這個東亞的另一個火藥庫,看起來已經拆除了引信,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降到了極低。頗為弔詭地,在一九九零年代,「台-中」與「韓-朝」這兩組分立國家的關係卻不是如今天這樣。

一九九四年第一位出身反對派的韓國大統領金泳三上任,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配合推動了四邊會談。一九九八年民主運動領袖金大中當選大統領,逐步推動「陽光政策」,尋求與北韓的「和平、和解、合作」,彼時韓半島的氣氛是和緩的。卻是在台海兩岸,由於中國政府對當時的台灣總統李登輝極度不信任,對台灣人民採取武力威嚇,發生了兩次台海飛彈危機,兩岸衝突似乎一觸即發。

台灣海峽的雙方,以及三十八度線的兩韓,在歷史上有非常深的糾葛。中國抗美援朝,直接介入韓戰,而台灣則在韓戰的歷史機緣下得到美國的援助。二次大戰結束後繼起的冷戰體制,給全世界留下了四組以意識形態互相對抗的分立國家:台灣與中國大陸,南韓與北韓,西德與東德,南越與北越。東西德和南北越已經統一,還未解決的就是「台-中」與「韓-朝」這兩組非常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半島上兩韓的統一應該不會太久,只是經由和平途徑或是一場非預期的戰爭。牽涉朝鮮半島的各國幾乎都不想發生戰爭,但是難以維繫卻勉強撐著的現狀,或許會被規劃之外的戰爭所打破。台灣海峽兩岸的分立則不可能在短期內有所改變,但是發生戰爭的機會卻應該是能夠被控制住的。台海永遠和平的可能性遠高於朝鮮半島,希望是如此。

發表於 2010/11/24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