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會模式以及WTO模式,分別是台灣存在於國際組織的兩個主要模式。「中華台北」就是所謂的奧會模式。「台澎金馬關稅領域」就是所謂的WTO模式。
這兩個模式,都是「台灣-中華民國」委曲求全的「假名」,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用盡各種手段杯葛,既不讓台灣以台灣之名,又不讓台灣以中華民國之名加入國際組織,還要中華民國把「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代表權讓給「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更要求台灣被稱做是「中國」的一部分,而產生出種種奇奇怪怪的名稱。
換句話說,「中華台北」這個一九八一年洛桑協議所訂的名稱,本來就已經是北京施壓下妥協的結果。這並不是台灣人民所喜愛的名稱--開甚麼玩笑,既不符合「第一社會」的期望(台灣),也不符合「第二社會」的理想(中華民國),更何況中南東部和外島人誰認同台北啊。
這個委曲求全的名稱,我們用了二十七年,算是對北京很配合了。沒想到在任何城市舉行奧運都可以,在北京舉行奧運,就要改成「中國台北」。這次不是我們要計較哪一個名稱,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欺人太甚。
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通訊社,把「中國台北」再改回「中華台北」,竟然引起國民黨中央和行政院的爭功,這也讓人民真的看清了現在的國民黨--完全沒有一點捍衛中華民國的骨氣,比起當年被共產黨打敗的國民黨還不如。
中國台北與中華台北的爭議,除了暴露出現在的國民黨的性格以外,最重要的是顯露了值得繼續探索的一個大問題:中華不等於中國。
中華和中國是有差異的。而且這差異是台海兩岸都同意而且非常在意的。如果在北京的認知裡,中國就是中華,那麼他們沒有理由要把中華台北改為中國台北。如果在台北的認知裡,中華就是中國,那麼我們也沒有理由要堅持是中華而非中國。
也就是說,在這次的奧運隊名之爭後,兩岸發現了一個共識:中華和中國是不同的。中華顯然大於中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政體,只能代表中國而不能代表中華。台灣(某種意義上)願意自己是中華而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寶貴的共識嗎?中國不等於中華,中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那麼中華就還留有更大的可能性。如果中國共產黨能夠理解並接受這樣的觀點,豈不為兩岸的政治解決打開了重大的活路?
馬英九總統說,改回中華台北代表大陸釋出善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女士則說,中華台北不算善意。到底算不算善意?事實上,就看北京如何理解這中華與中國的差異了。如果不接受中國和中華有差異,那麼改來改去當然都不算善意。如果認為中國和中華確實有差異,那麼北京接受中華台北,就算是相當大的善意,甚至還帶點新意和創意了。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一中.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一中. Show all posts
2008/07/21
馬英九是兩岸和平締造者嗎?
馬英九總統在接受CNN專訪時說,他是和平使者,不是麻煩製造者。這話不算錯。在陳水扁總統之後,大概也很難有台灣總統能夠為台海製造更大的不穩定。全世界都認為馬英九先生不會在台海掀起戰雲。
但是馬英九總統要了解,他要做的不是全世界的模範生,也不是華府和北京的乖寶寶。他是台灣的總統,他要做的是增進台灣最大的國家利益,而不僅僅是和平而已。和平,固然是國家利益中最根本的一項,但是坦白講,在兩岸之間要達成和平並不困難--只要事事服從北京就可以了。
當馬先生還是在野的國民黨主席的時候,他可以附和著美國官員和學者,說些阿扁總統是麻煩製造者的泛泛之論。當他已經就任台灣的總統,他還自己說自己不是來搗亂的,這樣就讓人感覺比較無聊一點。總統代表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當然不是來搗亂的。這還需要總統親自表態嗎?
台灣的總統當然不是搗亂者。但也不僅僅是和平使者。台灣的總統必須是兩岸和平架構的建築師,也是台灣最大利益的創造者。
為什麼是兩岸和平架構的建築師呢?又要如何創造最大的台灣利益呢?目前所有陳腔濫調的近程中程架構,都無法為台灣帶來永久的和平。美國人所提的架構,是美國人的利益,是要把台灣和中國暫時安置在一個美國所主導的亞洲秩序裡。台灣總統不是美國政策的執行者。台灣需要一個從台灣主體出發、有原創性的方案,能夠巧妙地維繫大國力量的平衡,又能納入兩岸民意的基本需要。由台灣人所設計的架構,才有可能是對台灣最有利的架構。
從馬總統就任兩個月的表現看來,他和他所領導的政府可能很難達到這樣的目標。馬總統在TVBS民意調查所顯示出來的低落聲望,固然主要因素不在兩岸政策,但是偏低的民意支持度是很大的警訊,代表馬總統大概不容易主導兩岸和平架構的創建了。
根本的問題出在馬政府缺乏一個宏觀、有戰略性、內在邏輯連貫的台灣-中華民國的國家理論。我曾經指出馬總統「一中各表」的表法是一個悖論。馬總統說,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但他也說過,中華民國是台灣。兩個等式放在一起,推出「一個中國是台灣」的荒謬命題。當然我們理解「一中各表」本來就是扭曲和勉強的事情,兩岸之間有太多不得已而違背事實的言詞。但是馬總統從來沒有讓人民搞清楚,他的戰略觀到底是什麼--「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是國家目標?還是一時的辭令?
同樣根本的問題,是馬英九總統尚未獲得另一半人民的信任,而且這種信任的落差還在加速擴大中。在台灣的「第一社會」或者說綠色的選民裡,有非常多的人認為馬英九先生會向中國屈服。這其實是很大的誤解。為了保衛中華民國,馬英九是不可能不保衛台灣的--因為中華民國確實就是台灣。但是馬先生沒有讓本土派人士了解到這一點,反而毫無招架地被戴上統派的帽子,這卻是他自己要負責的。更甚者,馬英九做為國民黨領導者,放任部份藍色政治人物挾中共之力來對付他,這如果他自己不放聲喊出來,誰也沒辦法救他。
馬總統的和平訊息,全世界早就已經收到了。但是馬總統如果沒有能力去做真正的和平架構的締造者,那麼就只好讓在野陣營以及民間來擔負這個重任。畢竟,國家是我們大家的。
但是馬英九總統要了解,他要做的不是全世界的模範生,也不是華府和北京的乖寶寶。他是台灣的總統,他要做的是增進台灣最大的國家利益,而不僅僅是和平而已。和平,固然是國家利益中最根本的一項,但是坦白講,在兩岸之間要達成和平並不困難--只要事事服從北京就可以了。
當馬先生還是在野的國民黨主席的時候,他可以附和著美國官員和學者,說些阿扁總統是麻煩製造者的泛泛之論。當他已經就任台灣的總統,他還自己說自己不是來搗亂的,這樣就讓人感覺比較無聊一點。總統代表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當然不是來搗亂的。這還需要總統親自表態嗎?
台灣的總統當然不是搗亂者。但也不僅僅是和平使者。台灣的總統必須是兩岸和平架構的建築師,也是台灣最大利益的創造者。
為什麼是兩岸和平架構的建築師呢?又要如何創造最大的台灣利益呢?目前所有陳腔濫調的近程中程架構,都無法為台灣帶來永久的和平。美國人所提的架構,是美國人的利益,是要把台灣和中國暫時安置在一個美國所主導的亞洲秩序裡。台灣總統不是美國政策的執行者。台灣需要一個從台灣主體出發、有原創性的方案,能夠巧妙地維繫大國力量的平衡,又能納入兩岸民意的基本需要。由台灣人所設計的架構,才有可能是對台灣最有利的架構。
從馬總統就任兩個月的表現看來,他和他所領導的政府可能很難達到這樣的目標。馬總統在TVBS民意調查所顯示出來的低落聲望,固然主要因素不在兩岸政策,但是偏低的民意支持度是很大的警訊,代表馬總統大概不容易主導兩岸和平架構的創建了。
根本的問題出在馬政府缺乏一個宏觀、有戰略性、內在邏輯連貫的台灣-中華民國的國家理論。我曾經指出馬總統「一中各表」的表法是一個悖論。馬總統說,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但他也說過,中華民國是台灣。兩個等式放在一起,推出「一個中國是台灣」的荒謬命題。當然我們理解「一中各表」本來就是扭曲和勉強的事情,兩岸之間有太多不得已而違背事實的言詞。但是馬總統從來沒有讓人民搞清楚,他的戰略觀到底是什麼--「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是國家目標?還是一時的辭令?
同樣根本的問題,是馬英九總統尚未獲得另一半人民的信任,而且這種信任的落差還在加速擴大中。在台灣的「第一社會」或者說綠色的選民裡,有非常多的人認為馬英九先生會向中國屈服。這其實是很大的誤解。為了保衛中華民國,馬英九是不可能不保衛台灣的--因為中華民國確實就是台灣。但是馬先生沒有讓本土派人士了解到這一點,反而毫無招架地被戴上統派的帽子,這卻是他自己要負責的。更甚者,馬英九做為國民黨領導者,放任部份藍色政治人物挾中共之力來對付他,這如果他自己不放聲喊出來,誰也沒辦法救他。
馬總統的和平訊息,全世界早就已經收到了。但是馬總統如果沒有能力去做真正的和平架構的締造者,那麼就只好讓在野陣營以及民間來擔負這個重任。畢竟,國家是我們大家的。
2008/07/02
真實時刻的來臨
七月到八月,正如英文所說的 the moment of truth,是台海兩岸隔絕一甲子之後的真正關鍵時刻--兩岸關係究竟將如何發展,真實的答案即將攤在我們的面前。
當然自從一九八七年台灣方面開放返鄉探親之後,兩岸就展開了民間交流;大量的台商台幹到大陸營生,相當數量的大陸新娘嫁到台灣,都使得兩岸社會在互動中逐漸變化。但是二零零八年七月的觀光、直航、人民幣的開放,以及八月的北京奧運,將會為兩岸關係帶來新一階段的影響。
真正的兩岸衝擊來了。兩岸的來往雖然已經極為密切,但都還是在某種間接、局部、不正常,或說不完全正當的氛圍之中。從台灣的立場來看,過去的交往都還是在某種心理的防衛之下進行的。但是七月到八月的新發展,卻是要求台灣社會撤除了心防,還在人民心裡給予對岸的中國過去所欠缺的近乎完全的正當性。
中國民航機直接飛進松山機場,兩岸的敵對印象將被幾乎全部抹除。印著毛主席畫像的人民幣在台灣可以兌換,甚至很有可能會在民間流通(在某些地方已經發生),這不僅是金融層面更是集體認同的衝擊。台灣人熱烈討論著陸客來台觀光,從前台灣人有錢做大爺的情況已經悄悄逆轉,變成了要去奉承討好大陸貴客。
北京奧運對台灣民心的衝擊更不待言。中國在全世界面前站起來的形象,會讓台灣人陷入某種新的困惑之中--有的人感到與有榮焉,有的人趨炎附勢,有的人則厭惡排斥。
這樣的衝擊,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能夠好好面對嗎?我絕不是在散播某種恐共甚至恐華情緒。兩岸的交流是不可能阻擋的。兩岸並不處於內戰狀態。兩邊的人民都應該在正常而正面的態度下互相溝通。台灣人對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也要給予合理的肯定。我甚至也不認為北京政府對台灣有著立即的武力威脅動機。
但是台海兩岸畢竟是非常特殊的關係。在馬英九總統聲稱「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之下,我們該如何對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體制,如何看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我們的關係?在「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怪誕立場下,我們的政府、大眾媒體、教育機構對於兩岸的真實時刻所帶來的巨大認同衝擊,有沒有做好準備?對於我們的國民心理,對於我們的國家利益,到底有多少周詳的評估和應對方案?
馬英九政府顯然從理論到宣傳都沒有做好準備,甚至很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心理衝擊將對他們念茲在茲的「中華民國」將產生巨大的影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到底是甚麼關係?馬政府的理論家(如果有的話)從沒能夠講清楚。
政府都沒有立場,社會就很難有共識。領導者沒有發揮領導力,媒體又徬徨失措--有的電視台把陸客說得好像蠻族,有的又當成是救世主。整個台灣社會在面對這新的情勢時,卻竟沒辦法拿出個不卑不亢的態度來。
當然自從一九八七年台灣方面開放返鄉探親之後,兩岸就展開了民間交流;大量的台商台幹到大陸營生,相當數量的大陸新娘嫁到台灣,都使得兩岸社會在互動中逐漸變化。但是二零零八年七月的觀光、直航、人民幣的開放,以及八月的北京奧運,將會為兩岸關係帶來新一階段的影響。
真正的兩岸衝擊來了。兩岸的來往雖然已經極為密切,但都還是在某種間接、局部、不正常,或說不完全正當的氛圍之中。從台灣的立場來看,過去的交往都還是在某種心理的防衛之下進行的。但是七月到八月的新發展,卻是要求台灣社會撤除了心防,還在人民心裡給予對岸的中國過去所欠缺的近乎完全的正當性。
中國民航機直接飛進松山機場,兩岸的敵對印象將被幾乎全部抹除。印著毛主席畫像的人民幣在台灣可以兌換,甚至很有可能會在民間流通(在某些地方已經發生),這不僅是金融層面更是集體認同的衝擊。台灣人熱烈討論著陸客來台觀光,從前台灣人有錢做大爺的情況已經悄悄逆轉,變成了要去奉承討好大陸貴客。
北京奧運對台灣民心的衝擊更不待言。中國在全世界面前站起來的形象,會讓台灣人陷入某種新的困惑之中--有的人感到與有榮焉,有的人趨炎附勢,有的人則厭惡排斥。
這樣的衝擊,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能夠好好面對嗎?我絕不是在散播某種恐共甚至恐華情緒。兩岸的交流是不可能阻擋的。兩岸並不處於內戰狀態。兩邊的人民都應該在正常而正面的態度下互相溝通。台灣人對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也要給予合理的肯定。我甚至也不認為北京政府對台灣有著立即的武力威脅動機。
但是台海兩岸畢竟是非常特殊的關係。在馬英九總統聲稱「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之下,我們該如何對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體制,如何看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我們的關係?在「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怪誕立場下,我們的政府、大眾媒體、教育機構對於兩岸的真實時刻所帶來的巨大認同衝擊,有沒有做好準備?對於我們的國民心理,對於我們的國家利益,到底有多少周詳的評估和應對方案?
馬英九政府顯然從理論到宣傳都沒有做好準備,甚至很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心理衝擊將對他們念茲在茲的「中華民國」將產生巨大的影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到底是甚麼關係?馬政府的理論家(如果有的話)從沒能夠講清楚。
政府都沒有立場,社會就很難有共識。領導者沒有發揮領導力,媒體又徬徨失措--有的電視台把陸客說得好像蠻族,有的又當成是救世主。整個台灣社會在面對這新的情勢時,卻竟沒辦法拿出個不卑不亢的態度來。
2008/06/08
由台返華的國家機器
外交部通令外館改稱「訪台」為「訪華」。新聞局長史亞平女士說,外交部每隔一陣子都會檢討對外名稱使用問題,外交部會權衡國際局勢、兩岸情勢,提出正式名稱的建議方案並列出優先順序,再根據國內外局勢選擇適用且大家能接受的名稱。外交部長歐鴻鍊先生卻說,這是為了配合新政府的九二共識大方向。出身外交部的史亞平局長說的這是外交官話。歐鴻鍊部長自己講的才是事實。
我們的政府文書以及媒體用語,從「華」到「台」,走了漫長的數十年。這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也是一段走向真實的旅程。好不容易,大多數人都接受了我們是「台」。一九四五年之後來的「第二社會」人,只要一「回」到中國,就知道自己是「台」,回家,就是返台。而不論是一九四五年前後來的,或是無所謂兩個社會歷史的新世代,只要一離開台灣去到外國,就知道我們是「台」,而且只能是「台」,既不能代表「中」,也不能代表「華」。
今日支持用「台」字的人,未必是反「華」--不是反對中華民國,不是反對台灣做為華人國家,也不是要「去華人化」。同樣地,將海峽對岸稱為「中國」,也是一段面對現實的旅程--從認定那是叛亂團體,是「匪」,到承認那是一個獨立於我們之外的國家,擁有合法的政府(不論是不是理想的政府),我們應該正面與之交往。這當然更不是反「中」。
支持「台」的人,是誠實、務實的人,也是愛這個土地的人。他們極可能是台灣的大多數人,他們在總統大選中可能投票給謝長廷先生,也很可能投票給馬英九先生。馬總統不可能這麼快就忘記他在總統大選裡口口聲聲的台灣台灣。
「台」並不否定「華」,卻為什麼我們的國家機器要用「華」來取消「台」呢?馬政府上任才兩周多,我們的外交部就要逆轉從「華」到「台」這段走了幾十年的真實之旅,這絕對不是如史亞平局長所說的例行檢討選擇適用--根本和友邦外國都無關,也不是技術問題,完完全全是個國內政治的問題。歐鴻鍊部長講了老實話,為了要配合九二共識大方向。
配合九二共識大方向,為什麼就得「離了台,返了華」?原因在於馬英九總統的一中各表有錯誤,而且和他的國家論述有內在邏輯的矛盾。
什麼是九二共識的大方向?應該是指一中各表。一中各表該怎麼表呢?馬英九總統的表法是「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樣脫離現實的表法,擺明了這一中各表並不是表述現狀,而是表述法統之爭,也就是國共內戰狀態的延續。以這種一中表法的邏輯,北京自然不代表「華」,台北才是「華」。到台灣來,就不是訪台而是訪華。
然而馬總統卻也認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我無法理解「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是台灣」這兩句陳述如何可能同時為真--將兩個等式連在一起,將推導出「一個中國是台灣」這樣的荒謬命題。
台灣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陸委會、新聞局乃至所有的駐外和涉外機構,顯然要陷入一段時期的頭腦混亂。空間感錯置的「由台返華」只是發作的症狀之一。這樣的混亂,必要等到馬總統將他的國家論述重整並尋求社會共識之後,才有可能逐漸清明起來。
我們的政府文書以及媒體用語,從「華」到「台」,走了漫長的數十年。這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也是一段走向真實的旅程。好不容易,大多數人都接受了我們是「台」。一九四五年之後來的「第二社會」人,只要一「回」到中國,就知道自己是「台」,回家,就是返台。而不論是一九四五年前後來的,或是無所謂兩個社會歷史的新世代,只要一離開台灣去到外國,就知道我們是「台」,而且只能是「台」,既不能代表「中」,也不能代表「華」。
今日支持用「台」字的人,未必是反「華」--不是反對中華民國,不是反對台灣做為華人國家,也不是要「去華人化」。同樣地,將海峽對岸稱為「中國」,也是一段面對現實的旅程--從認定那是叛亂團體,是「匪」,到承認那是一個獨立於我們之外的國家,擁有合法的政府(不論是不是理想的政府),我們應該正面與之交往。這當然更不是反「中」。
支持「台」的人,是誠實、務實的人,也是愛這個土地的人。他們極可能是台灣的大多數人,他們在總統大選中可能投票給謝長廷先生,也很可能投票給馬英九先生。馬總統不可能這麼快就忘記他在總統大選裡口口聲聲的台灣台灣。
「台」並不否定「華」,卻為什麼我們的國家機器要用「華」來取消「台」呢?馬政府上任才兩周多,我們的外交部就要逆轉從「華」到「台」這段走了幾十年的真實之旅,這絕對不是如史亞平局長所說的例行檢討選擇適用--根本和友邦外國都無關,也不是技術問題,完完全全是個國內政治的問題。歐鴻鍊部長講了老實話,為了要配合九二共識大方向。
配合九二共識大方向,為什麼就得「離了台,返了華」?原因在於馬英九總統的一中各表有錯誤,而且和他的國家論述有內在邏輯的矛盾。
什麼是九二共識的大方向?應該是指一中各表。一中各表該怎麼表呢?馬英九總統的表法是「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樣脫離現實的表法,擺明了這一中各表並不是表述現狀,而是表述法統之爭,也就是國共內戰狀態的延續。以這種一中表法的邏輯,北京自然不代表「華」,台北才是「華」。到台灣來,就不是訪台而是訪華。
然而馬總統卻也認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我無法理解「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是台灣」這兩句陳述如何可能同時為真--將兩個等式連在一起,將推導出「一個中國是台灣」這樣的荒謬命題。
台灣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陸委會、新聞局乃至所有的駐外和涉外機構,顯然要陷入一段時期的頭腦混亂。空間感錯置的「由台返華」只是發作的症狀之一。這樣的混亂,必要等到馬總統將他的國家論述重整並尋求社會共識之後,才有可能逐漸清明起來。
2008/06/03
國民黨人的三個共識
再度執政的國民黨人,擁有一套散亂蕪雜的意識形態。國民黨的思想柱石不再是三民主義,而是三個共識:華盛頓共識、北京共識,以及他們念茲在茲的九二共識。
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指的是一組財政和貿易政策的指導原則,由設立在華府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向世界各國強力推銷,因而得名。華盛頓共識的最大特色就是自由化、自由化、自由化--貿易的自由化,開放外人投資,產業的解除管制等等。簡化地說,華盛頓共識就是經濟全球化的政策基礎。
台北的國民黨人早已經不是三民主義者,正如同北京的共產黨人也不再是社會主義者;但共產黨人至少還在口頭上堅持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像國民黨人早已毫無愧色地說自己是全球化的資本主義者了。在陳水扁總統八年執政期間,國民黨人大力抨擊所謂鎖國政策,上上下下把自由化的簡單教條琅琅上口,華盛頓共識遂主宰了國民黨人的經濟思維。
當然,國民黨過去是官僚資本主義,並不真的主張經濟自由化。即使現在,從嚴格的定義上講,馬英九政府的經濟政策也不是典型的華盛頓共識。華盛頓共識除了自由化以外,還要求嚴格的財政紀律,也就是反對過高的財政赤字,要求政府削減公共支出。在這一點上,馬政府的一千一百四十四億擴大內需案,正是背道而馳。無論如何,即使馬政府的經濟學家可能是凱因斯主義者,國民黨人的一般思維仍是氾濫成災的華盛頓共識。
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出自投資銀行高盛公司的一位研究顧問在2004年所撰寫的文章,大意是中國已經摸索出一套與世界不同的發展模式,與華盛頓共識所建議的政策不同,而仍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中國企圖透過上海合作組織、東協加三等區域合作機制,形成一種不受美國主導的新國際秩序,這也是某種挑戰了華盛頓的北京共識。
北京共識本來是華盛頓共識的對立面。既然如此,台灣的國民黨人為什麼會同時服膺兩種對立的思想呢?國民黨人對於中共似乎展現出無力抗拒的順從,對於北京所企圖建構的世界秩序也有一種幾乎不加思索的接受態度,這就是國民黨人的北京共識。中國前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在接待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時候說,「堅信兩岸正確的歷史一定夠繼續寫下去,美好的願望也終能實現。」吳伯雄和整個國民黨訪團沒有人質疑:正確歷史是誰的歷史?美好願望是誰的願望?
至於九二共識呢?我在這個專欄曾經指出,兩岸復談可能建立在某種一中,但是某種一中未必是各表,也未必需要九二共識。馬英九總統對於九二共識的執著,到了令人費解的地步--馬總統幕僚首度砲轟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主旨竟然是捍衛九二共識。連吳伯雄主席所率領的國民黨訪問團,到了南京中山陵,要爬三百九十二個階梯,都能夠扯到九二共識,可見九二共識已經構成國民黨人某種莫名奇妙的信仰。
國民黨人擁抱的華盛頓共識,代表一種天真無知極簡化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思維。國民黨人擁抱的北京共識,代表一種對北京所展現之大國實力以及區域雄心毫無反抗的順服態度。國民黨人所擁抱的九二共識,則代表著一種目標含混不清或是僅求短期效果的策略思維模式。抱著這三種共識當作思想中心的國民黨,將會令台灣有識者非常地憂心。
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指的是一組財政和貿易政策的指導原則,由設立在華府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向世界各國強力推銷,因而得名。華盛頓共識的最大特色就是自由化、自由化、自由化--貿易的自由化,開放外人投資,產業的解除管制等等。簡化地說,華盛頓共識就是經濟全球化的政策基礎。
台北的國民黨人早已經不是三民主義者,正如同北京的共產黨人也不再是社會主義者;但共產黨人至少還在口頭上堅持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像國民黨人早已毫無愧色地說自己是全球化的資本主義者了。在陳水扁總統八年執政期間,國民黨人大力抨擊所謂鎖國政策,上上下下把自由化的簡單教條琅琅上口,華盛頓共識遂主宰了國民黨人的經濟思維。
當然,國民黨過去是官僚資本主義,並不真的主張經濟自由化。即使現在,從嚴格的定義上講,馬英九政府的經濟政策也不是典型的華盛頓共識。華盛頓共識除了自由化以外,還要求嚴格的財政紀律,也就是反對過高的財政赤字,要求政府削減公共支出。在這一點上,馬政府的一千一百四十四億擴大內需案,正是背道而馳。無論如何,即使馬政府的經濟學家可能是凱因斯主義者,國民黨人的一般思維仍是氾濫成災的華盛頓共識。
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出自投資銀行高盛公司的一位研究顧問在2004年所撰寫的文章,大意是中國已經摸索出一套與世界不同的發展模式,與華盛頓共識所建議的政策不同,而仍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中國企圖透過上海合作組織、東協加三等區域合作機制,形成一種不受美國主導的新國際秩序,這也是某種挑戰了華盛頓的北京共識。
北京共識本來是華盛頓共識的對立面。既然如此,台灣的國民黨人為什麼會同時服膺兩種對立的思想呢?國民黨人對於中共似乎展現出無力抗拒的順從,對於北京所企圖建構的世界秩序也有一種幾乎不加思索的接受態度,這就是國民黨人的北京共識。中國前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在接待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時候說,「堅信兩岸正確的歷史一定夠繼續寫下去,美好的願望也終能實現。」吳伯雄和整個國民黨訪團沒有人質疑:正確歷史是誰的歷史?美好願望是誰的願望?
至於九二共識呢?我在這個專欄曾經指出,兩岸復談可能建立在某種一中,但是某種一中未必是各表,也未必需要九二共識。馬英九總統對於九二共識的執著,到了令人費解的地步--馬總統幕僚首度砲轟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主旨竟然是捍衛九二共識。連吳伯雄主席所率領的國民黨訪問團,到了南京中山陵,要爬三百九十二個階梯,都能夠扯到九二共識,可見九二共識已經構成國民黨人某種莫名奇妙的信仰。
國民黨人擁抱的華盛頓共識,代表一種天真無知極簡化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思維。國民黨人擁抱的北京共識,代表一種對北京所展現之大國實力以及區域雄心毫無反抗的順服態度。國民黨人所擁抱的九二共識,則代表著一種目標含混不清或是僅求短期效果的策略思維模式。抱著這三種共識當作思想中心的國民黨,將會令台灣有識者非常地憂心。
2008/04/16
一中各表需要什麼共識
博鰲論壇閉幕,蕭萬長先生看似頗有斬獲,國民黨人謂此是「九二共識」有效的證明。然而,馬英九先生對於「九二共識」過於執著,卻忽略了真正的本質問題,這讓即使樂意看到馬政府有所作為的人,都無法不感到憂慮。
在當選的第二天,馬先生就急不及待地在國際記者會上說,要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上重開兩岸對話。或許馬先生認為這是他的一貫主張,而既然他獲得了七百六十五萬票,也就代表了他的政見獲得選民的授權認可。但是這裡有很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我們都厭煩了陳水扁與馬英九兩位前後任總統沒完沒了地爭辯究竟有無「九二共識」。假定有,假定「九二共識」並非事後創造而是確有其事,但是這個所謂共識發生時,台灣連立法院都還沒全面改選。台灣真正進入政黨政治是在九二年之後。台灣的民主化,應該是兩岸關係極為重大的因素。但是「九二共識」的支持者,似乎完全不考慮其是否具有民意的正當性,也就是說,事後台灣人民好像都沒法對這個「共識」置一詞。
一九九二年距離今日已經十六年,其間中國、台灣雙方內部以及彼此之間,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今日兩岸若能夠重啟對話,當然是因為現實上有此需要也有此基礎,而不是因為十六年前的共識。當年有沒有「九二共識」,其實都不是今日能不能重啟對話的原因。重啟對話的機運,可能是因為新總統的當選,而甚至未必是「一中」。
當然,馬英九先生可能認為兩岸不能再等、不能再觀望。馬先生或許認為,過去十幾年經驗足以證明台灣非得要接受「一中」不可。也有可能馬先生在心底深處就認定,即使不是為了重啟對話,台灣本來就應該要宣示「一中」。即使如此,馬先生都沒有必要在當選第二天就急著講「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馬先生該怎麼做呢?他應該善用就任前的時間,尋求社會共識,去找到「某種一中」的「表」法。因為他是候任的國家元首,他不需要扮演兩岸問題專家。他不必講「各表」,他只要在適當的時機,直接去「表」就好了。例如謝長廷先生甘冒民進黨內大不韙而說出「憲法一中」,難道真的是要談憲法的問題嗎?其實「憲法一中」不就是謝長廷的「表」法嗎?
馬英九先生所需要的其實不是「九二共識」,而是台灣人民對於「一中表法」的共識。也就是說,「一中各表」的問題,其實不在於「九二共識」是否存在,而在於其所「表」的「一中」是個甚麼樣的「一中」。
「一中表法」有很多,可以用既有的,但最好是新創,要能夠維護台灣主體性以及兩岸對等。很不幸地,馬先生選擇了相當差的一種「一中表法」,那就是退回到「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表法。這個表法的錯誤和倒退性,必須以另文評析。無論如何,這種「一中表法」,很弔詭地,是和博鰲論壇上蕭萬長先生所提的十六字方針的第一句「正視現實」完全違背,也幾乎可以斷言,不可能得到台灣人民的共識。馬總統必須在就任前修改理論。
在當選的第二天,馬先生就急不及待地在國際記者會上說,要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上重開兩岸對話。或許馬先生認為這是他的一貫主張,而既然他獲得了七百六十五萬票,也就代表了他的政見獲得選民的授權認可。但是這裡有很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我們都厭煩了陳水扁與馬英九兩位前後任總統沒完沒了地爭辯究竟有無「九二共識」。假定有,假定「九二共識」並非事後創造而是確有其事,但是這個所謂共識發生時,台灣連立法院都還沒全面改選。台灣真正進入政黨政治是在九二年之後。台灣的民主化,應該是兩岸關係極為重大的因素。但是「九二共識」的支持者,似乎完全不考慮其是否具有民意的正當性,也就是說,事後台灣人民好像都沒法對這個「共識」置一詞。
一九九二年距離今日已經十六年,其間中國、台灣雙方內部以及彼此之間,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今日兩岸若能夠重啟對話,當然是因為現實上有此需要也有此基礎,而不是因為十六年前的共識。當年有沒有「九二共識」,其實都不是今日能不能重啟對話的原因。重啟對話的機運,可能是因為新總統的當選,而甚至未必是「一中」。
當然,馬英九先生可能認為兩岸不能再等、不能再觀望。馬先生或許認為,過去十幾年經驗足以證明台灣非得要接受「一中」不可。也有可能馬先生在心底深處就認定,即使不是為了重啟對話,台灣本來就應該要宣示「一中」。即使如此,馬先生都沒有必要在當選第二天就急著講「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馬先生該怎麼做呢?他應該善用就任前的時間,尋求社會共識,去找到「某種一中」的「表」法。因為他是候任的國家元首,他不需要扮演兩岸問題專家。他不必講「各表」,他只要在適當的時機,直接去「表」就好了。例如謝長廷先生甘冒民進黨內大不韙而說出「憲法一中」,難道真的是要談憲法的問題嗎?其實「憲法一中」不就是謝長廷的「表」法嗎?
馬英九先生所需要的其實不是「九二共識」,而是台灣人民對於「一中表法」的共識。也就是說,「一中各表」的問題,其實不在於「九二共識」是否存在,而在於其所「表」的「一中」是個甚麼樣的「一中」。
「一中表法」有很多,可以用既有的,但最好是新創,要能夠維護台灣主體性以及兩岸對等。很不幸地,馬先生選擇了相當差的一種「一中表法」,那就是退回到「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表法。這個表法的錯誤和倒退性,必須以另文評析。無論如何,這種「一中表法」,很弔詭地,是和博鰲論壇上蕭萬長先生所提的十六字方針的第一句「正視現實」完全違背,也幾乎可以斷言,不可能得到台灣人民的共識。馬總統必須在就任前修改理論。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