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30

台灣起業國之四:創新需求、社會創投

花了消費券,開心地過農曆新年,仍要面對現實:台灣不可能憑藉消費券或其他短期措施,而能夠免於全球性的大衰退。這次衰退的規模太大,不是任何短期拉抬手段可以對付。這不是市場經濟的失敗,但卻是全球資本主義必要的大調整。

市場是有效率的,理論上供給和需求可以被合理地撮合。但是有兩種機制造成了現代資本主義的供需失調,一是過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另一是過度發達的意識形態工業--大眾媒體及廣告。

本來,資本市場和廣告業分別扮演著生產資源配置和刺激消費需求的角色,對供需調節有絕對的重要性。但是當各類金融商品和估價工具發展到脫離任何人用直覺和常識能夠理解的地步,資本市場就失去了為產業和企業配置資源的意義,相反地其本身吸收了過量的資源--全世界有太多的資金、人才、時間、社會注意力放在資本市場,這是可怕的浪費。

大眾媒體和廣告業--告訴男人、女人、小孩:他缺了什麼、他該羨慕誰、以及最重要的他該買什麼,這類意識形態工業過度發達的結果,造成虛假需求取代了真實需求,而生產資源也就被錯置。人們所想要的以及願意花時間體力去賺錢換取的,都是由這些需求刺激工業所引導和形塑,有太多資源投入去滿足這類需求,很多更高的或更長遠的需求就被忽略。

造成供需失調的最根本因素卻是簡單又神秘的「時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有一個特殊的研究團隊,專門致力於一種多變量、總體關聯的模擬分析方法,也可稱之為一種思考方式,叫做系統動態學(System Dynamics)。他們發展出模擬企業存貨(以及世界經濟)的動態模型,指出時間遲滯是最難的問題--如何預測市場,在正確的時間下,將預測需求的產品量生產出來。

經濟衰退是因為供給過剩。但是供給過剩是發生在所有的領域嗎?並不是。我認為,對抗這一波大衰退的戰略,就在於找到新的需求,或過去在資本市場、意識形態工業誤導下被掩蓋或被拖延的需求。

未被滿足的需求太多了。液晶面板產量太大造成價格下跌,但是高畫質電視節目的製作拍攝卻嚴重缺乏。市場上的成屋顯然是供過於求--應該要讓價錢好好地跌,才有更多人買得起,結果政府還要給這些業者紓困--但是國內一般水電修繕、安全及清潔管理的質量都不令人滿意。全國安親班據說還缺三千多名教師。我們沒有足夠的社區照護服務。有機食物還不夠普及。生命禮儀服務業還可以更多、更好。

要從創造新的需求,以及用新的方法去滿足舊的需求,來面對這次的大衰退。誰能夠做到呢?唯有勇敢的起業家(創業者)。既有的企業無法滿足的需求,得要新創的企業來投入。

為了鼓勵創業,我期待政府、金融及產業領袖共同規劃建立某種「社會創投」(Social Venture),其性質不同於行政院的國家發展基金,並非投資於大型策略產業,而是著重於新創事業、微型企業、社區服務、基本需求產業。

「社會創投」的目標不是短期的投資回報,而是在鼓勵創新、鼓勵創業、鼓勵開發新的需求,以及用新的解決方案去滿足過去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社會創投」的意義更在於不景氣時期創造社會公共智慧財,讓台灣能夠儘快地、強勁地從全球大衰退中復甦。

發表於2009/01/30聯合報名人堂

2009/01/21

歐巴馬與美國精神的考驗

滿載著世人期望的列車將歐巴馬送到了華府。在寒風中,歐巴馬宣誓就任為美國的第四十四位總統。一個棕色皮膚的男人,將要領導白人主宰的西半球,這是種族傾軋的人類史上沒有過的事情。而一個有非洲父親和東南亞童年,又對自己身世和認同曾經深深迷惑的、真正擁有全球經驗的跨文化人成為美國總統,這更是一向狹隘、自我中心又缺乏敏感度的美國權力階層所不曾發生的事情。

非常奇特地,彷彿真的有所謂大眾的集體智慧一般,美國人民是在這樣特殊的時刻選擇了前所未有的新世代領袖。如果不是選出了歐巴馬這種非傳統的領導人,很難想像美國將如何迎向前所未有的挑戰--從美式西方文明的觀點而言,公元兩千零九年的世界是傾頹的。不僅僅是金融風暴和經濟大衰退--金融和經濟危機對美國不是新鮮事,美國曾經藉由二次大戰從大蕭條復甦,有如浴火鳳凰而更加強盛。美國此時的危機比過去更多、更深、更嚴重。

研究強權興衰而著名的美國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對美國當前處境頗為悲觀,他認為嚴重的財政危機和軍力負擔可能使美國的國力一蹶不振。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曾說,美國的影響力在過去這幾年站在有史以來的低點,因為在九一一事件之後「我們只輸出恐懼和憤怒而不是(如從前的)希望和樂觀」。提出「軟國力」概念的哈佛大學教授奈伊則擔憂美國過度倚賴軍事和經濟的硬性國力,而忽略了道德形象以及文化魅力的軟性國力。一旦硬性國力衰退,則美國的領導地位就遭受威脅。

從國際結構而言,美國所面對的是自從冷戰瓦解後維持了十多年的單極體系是否能夠維繫的歷史挑戰。在小布希執政的八年內,美國過度急於鞏固這單極的體系,徹底忽略了領導需要溝通、互惠和道德,而非僅僅靠科技實力。美國在世界各個部分都遭遇到質疑,最嚴厲的是來自中東伊斯蘭世界,但是世界局勢最深遠的改變發生在亞洲。中國的崛起,可能根本動搖美國的領導地位。華府布魯金斯研究院的亞洲專家卜睿哲在歐巴馬就職前發表專文提醒新總統,要高度重視美國的軟國力在亞洲流失的問題。

美國做為二十世紀的全球霸主,最大的力量其實是來自其所宣稱代表的普世價值。美國的民主和平等的政治理想若不再為世人所欽慕,則美國就很難繼續以世界領袖的姿態進入二十一世紀。歐巴馬的當選和就職,證明了美國夢還存在,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美國理想。如同歐巴馬在就職演說所講的:「美國已準備好再一次領導這世界。」如果美國能夠再次站起,將證明民主制度能夠提供正確的領導力,也告訴我們普世價值的力量仍然強大。

發表於2009/1/22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09/01/14

故宮文物永留台灣

台北故宮博物院長周功鑫博士將在二月訪問北京故宮,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則預計在三月回訪。談的議題是十月在台北故宮的「雍正大展」,北京故宮初步同意將出借十餘件文物在台北展出。中國大陸媒體開始炒作故宮議題,中央電視台播出十二集的「台北故宮」。這時候,兩岸的媒體圈、文化圈都有些人提起了「故宮文物回家」這樣的話題。

兩岸故宮在分立六十年後的接觸,引起了國際媒體的重視,不僅因為故宮文物是人類藝術文明的瑰寶,也由於文物的流離遷徙是動人心魄的歷史劇,更因為故宮議題在兩岸之間逃避不了很深的政治意味。世人皆知國共內戰毛澤東與蔣介石爭正統,這批象徵中國法統傳承的皇家寶物之所在,相當程度地鞏固了敗退的國民黨政權的正當性。當初文物遷徙之時,鐘鼎玉石之所以特受重視,也在於其象徵意義。

然而故宮文物的遷徙,並不肇始於國共內戰,而是在一九三二年日軍窺伺華北即已開始裝箱準備。其後歷經對日抗戰及國共內戰,文物顛沛輾轉於大半個中國大陸,至一九四九年前後才陸續運抵台灣。因此,若謂故宮文物是被劫掠至台灣,是不合理的說法。事實是,如果沒有當初保管文物人員生命心血的付出,這批人類文明的珍寶不會保存得如此完整。今日中國大陸如果有人要求「歸還」故宮文物,是沒有道理的。

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早已是台灣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是幾十年來中華文化在台灣的最具體存在。故宮文物對於台灣人民的意義其實不在於甚麼清宮秘史,更不是這些寶物值多少錢,而是這是屬於我們的文化藝術,更是台灣的漢民族和其中華文化根源的接合點。台灣人民是不會接受所謂故宮文物是劫掠而來,將要歸還北京的論點。

中國政府領導者也該了解,所謂歸還故宮文物的政治意涵何在。中國可以考慮向西方民間收藏家或大英博物館等,商量購回流落在外的歷史文物,但是沒有任何理由來向台灣索討故宮文物。如果台灣是在文化大中華的範圍之內,而非中華之外,那麼沒有甚麼道理北京可以有故宮,台北就不能有故宮--台灣人民最厭煩大中國主義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永遠是被支配的邊陲,不能是自主的中心。

另一方面,故宮珍寶在外雙溪被保管得相當好。台灣的中國藝術研究水平夠高,博物館專業的發展也跟上國際。就人類文明的視野來看,任何政權、任何個人或機構,都只是這些偉大文物的暫時保管者而已,沒有誰真的擁有它們。保管文物的真義在於了解和發揚其內涵並傳遞於後世。就這點,台灣絕對可以做得比中國好。

故宮文物沒有回家的問題。台北外雙溪就是故宮文物永遠的家。我們歡迎全世界的人都來這裡看看這些珍寶。何妨,繼續讓「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台北有文物沒有故宮」,讓海峽兩邊都留個缺憾--才更懂得尊重、善待彼此,也珍惜難能可貴的和平。

發表於2009/1/15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09/01/07

結束敵對狀態,承認中華民國

對於「胡六點」,馬英九總統沒有必要急著回應,放個幾週或幾個月再慢慢來談也不遲。但是我所看到的是,中國共產黨對台灣問題是胸有成竹,有如甕中捉鱉;而馬英九的國民黨政府則緊抓著九二共識的符咒念念有詞,卻有任何可以被國民認知而形成共識的大戰略,只有一昧相信中共的善意和誠意。

我不反對中共確實有善意。但現在的情形是國民黨要員們紛紛向共產黨個別表態示好,而整個政府則是被中共牽著鼻子走。看下去,如果兩岸問題的最終解決有任何可能會符合台灣人民的期望,那麼唯有期待中共的善意會大到完全順應台灣民意--也就是說,沒有理論、沒有戰略的國民黨政府的角色已經不相干了。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馬英九先生最嚴重的錯誤,就是接受目前兩岸分立是國共內戰的延續。馬英九或許要辯駁說他並沒有接受內戰延續論,但是宣稱「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即是回到動員戡亂時期,那就是內戰狀態。內戰狀態如何有利於中共?僅看胡六點再次對兩岸分立定義為內戰狀態的延續,就可以清楚知道了--我在這個專欄裡數度指出,內戰早已經分出勝敗,國民黨要接受內戰延續論,可以自行投降,但台灣人民與這內戰無關。

馬英九總統如果還在思索該如何回應胡六點,我建議,就以「結束敵對狀態」和「承認中華民國」為兩大主軸,也為台灣的立場畫下底線。「結束敵對狀態」是胡錦濤先生所提的,意指要簽訂和平協議才能結束敵對狀態。事實上,台灣早在一九九一年修憲終止動員戡亂之後,就已經停止了對中共的敵對。換言之,現在是他們敵對我們,不是我們敵對他們。馬英九該提醒胡錦濤:結束敵對狀態,是你們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情。

「結束敵對狀態」對台灣(中華民國)而言,即是認為中國共產黨不是叛亂團體,而是代表中國大陸的合法政權。更進一步,即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九四九年的建國,是合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建國,相對於自從一九一一年就存在的中華民國,意味著什麼呢?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取代,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消滅了;另一個是獨立,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佔有了大部份領土,從中華民國獨立出來,而中華民國還在,只佔有台澎金馬。

馬英九先生既然是中華民國的總統,想必認為中華民國還在。台灣(中華民國)對中國大陸結束敵對狀態,就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已經承認了十八年。那麼,中國大陸對台灣結束敵對狀態,是否就該準備承認中華民國呢?那麼,內戰狀態是早已結束,還是仍然持續呢?是否要等到簽訂和平協議,才表示內戰結束?還是僅表示停戰?是不是要接受統一,內戰才真正結束?馬總統可以提出這些問題給胡主席。在那之前,自己也不妨好好想想。

發表於2009/1/8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09/01/05

台灣起業國之三:十萬青年十萬金

新的一年,在聲聲句句的「裁員滾滾」、「薪餉四成」下來到。郭台銘說景氣比大家想像的壞三倍,張榮發說明年下半年只會更淒慘。大三通、大陸市場當然好,但是救經濟不能只倚賴外力。台灣一定要自救,政府領導者必須用大計畫來提振人民信心!

政策的總目標應該放在兩年後的強勁復甦,鼓起人民對未來的樂觀預期,來帶動現在的投資和消費!最好的策略就是鼓勵大量微型創業!我認為,應該設定民國九十八年是「台灣起業年」,九十九年復甦,一百年加速成長,還能促進台灣產業的轉型。

強而有力的第一步:政府立即推動新台幣一百億元的創業貸款計畫。在超過五十萬的失業人口中,有許多是有能力、有積蓄、有創意、有勇氣的人,他們就是「台灣起業軍」。只要國家協助他們武裝,社會提供他們糧草,他們可以幫台灣打開一條生路!目標上,號召十萬個有志創業者,每人從十萬元的資金展開創業計畫。那就是一百億的資金動員,也是十萬個就業機會的創造!

行政院可以考慮對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再增資一百億元,並且提供極高的保證成數,讓承辦銀行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貸出百億元的「起業金」。配合創業者拿出來的積蓄及親友的投資或借貸,就可以動員出數百億的資金。

這每筆十萬元的創業資金,應該要可以用在各類型的創業和創新,不僅是一般的加盟店、網路購物、小吃店、攤商等,也可以使用在新發明、新專利、新經營模式,乃至創業者為了獲得更多創業知識和技能而去進修和考照等等。

在提供信保創業貸款以外,政府要與學校及民間企業合作,開辦微型創業所需的財務、法律及管理課程,也必須成立更多微型創業育成所;媒體也要提供對創業環境的大量報導和分析,使得每個創業者都在充分瞭解自身優劣勢,掌握所需知識和市場資訊之下,才展開創業。

台灣當然不可能憑空有十萬個創業機會,所以政府要結合民間力量去規劃引導,也要避免惡性競爭而造成更多倒閉。主管機關應該延聘有經驗的專家們來協助審查,且創業貸款的資源配置必須符合總體政策方向。這波微型創業潮,應該要針對在過去產業結構下社會未能滿足的需求,例如服務業品質的提升、社區照護、家居維修,以及有創意的、為舊問題提供新解決方案的創業計畫。

或許會有人質疑:為甚麼要政府用百億資金去提供微型創業貸款?要是賠了怎麼辦?事實上,政府打算花在面板和記憶體製造業的紓困金額動輒千億,所挽救的工作職缺只有幾千個,而且成效十分可疑。把這麼多錢交給幾個大老闆,不如分配給十萬個有能力的微型創業者,因為他們資源有限而且沒有退路,一定會更珍惜、更有效率地運用!

這正是自救的真義--相信自己,相信民間的智慧,生命會找到出路。在全球大衰退陰影下,人民的自救已經展開了。從近來媒體報導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微型創業者的奮鬥故事。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很大,政府對他們的幫助很少。這些在大衰退中創業的人們,是台灣新一代的經濟英雄。

台灣一定要自救--用我們自己的資金、自己的人才、自己的創意。政府再投入百億信保,並提供微型創業輔導,以「十萬青年十萬金」號召「台灣起業軍」,可以讓失業者成為創業者,讓失信心的國人重振信心。這,就是台灣自救!

發表於2009/01/05聯合報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