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7

歐巴馬的亞太戰略

這個星期,美國總統歐巴馬結束了他十天的亞洲訪問。歐巴馬的行程包括了印度、印尼、韓國及日本,也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及在韓國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差不多同一段時間,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夫人訪問了澳洲、馬來西亞與柬埔寨,國防部長蓋茲也在亞太區域出席多項會議。美國企圖鞏固在亞洲的影響力,但是以結盟而非單邊主義的方式來進行--這也是歐巴馬在建立他的亞太戰略。

歐巴馬的亞洲之行,安排在國會期中選舉民主黨大敗之後,正是歐巴馬的領導力遭受到質疑的時刻。歐巴馬當然深知,即使在外交政策上獲得成功,也不代表國內聲望必然上升。但是歐巴馬在對外政策上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對於自己的魅力和感召力也頗有信心,他認為親自進行盟國邦誼的再鞏固是有絕對必要的。雖然這趟亞洲之行頗有媒體批評以為收效不豐,甚至直言是個失敗,然則歐巴馬本人絕對不這麼想。

歐巴馬在出訪第一站印度大城孟買,就高調地宣布美國和印度簽訂了總值百億美元的二十多項合約,提高了世人對他亞洲之行的期望標準,於是當後來他在韓國無法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更無法在首爾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動員各國共同施壓中國放寬匯率管制,這使得國際輿論很快地使用了諸如「失敗」或「侷限」等字眼來形容這趟亞洲之旅。

然而歐巴馬很清楚,不論這一趟被評價是成或敗,他的亞洲訪問是必要的,而且以後還得持續去做。歐巴馬自己的辯解也沒錯,外交工作是看長期效果,不能看立即結果。媒體看得見的是各國元首的公開聲明,卻看不見許多發生在各國領導者在情感和思維上的改變。美國在亞太地區強化其戰略佈署的建構,確實是需要來來回回重複的撒種和灌溉,並不是一趟出訪就可以收成的。

美國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所要展開的亞太戰略,毫無疑問即是針對崛起的中國。這次所訪問的印度、印尼、韓國、日本,正是環抱中國大陸的亞洲重要國家。其中印度與美國的關係持續改善,在美國布局中尤為重要。而對於印尼和澳洲的高度重視,也代表美國在亞太的布局是全面的,特別是中國在東南亞及南太平洋的勢力急速擴張,美國必須穩住自己在這區域內的優勢。

在歐巴馬總統與國務卿柯林頓夫人出訪亞洲之時,前總統柯林頓先生正好受邀到台灣演講。這僅僅是時間上的巧合,但是卻令人尋思歐巴馬路線與柯林頓政策的異同之處。柯林頓總統的對外政策過去頗受批判,被認為是缺乏原則又前後不一貫。歐巴馬的戰略思想還沒有清楚地展現,可以判斷的是將會比柯林頓更富有理想性,但是否軟弱搖擺則未可知。

針對台海,柯林頓在台北演講時說,他一貫堅持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但也暗示大家要記得他在一九九五年與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時,曾派出航空母艦維護台灣的安全。歐巴馬面對的是遠較當年緩和而穩定的台海局勢,但也面對一個遠比十多年前強大且在亞太擁有更大影響力,甚至更有野心的中國。整體而言,歐巴馬在亞太的課題比柯林頓要困難得多。

發表於 2010/11/17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