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許信良.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許信良. Show all posts

2008/05/28

不知去向的民進黨改革

民進黨有沒有可能從陳水扁政權所留下的廢墟裡重生?了解民進黨病根之深的人,本來都不敢抱太大期望。自從蔡英文女士決定出馬競選黨主席以後,讓人覺得也許值得一看。在有限度的期待下,看到了蔡主席當選後青壯派提出的所謂改革方案,卻又陷入了另一個悲觀。現在,我們大概可以預測民進黨的改革走向何方了--It's going nowhere。

為什麼改革走不了多遠呢?最根本的問題是民進黨整個領導階層的認知。民進黨人所思考的只是民進黨要怎麼贏,而不是台灣該怎麼辦。簡單說,民進黨執政八年之後選舉慘敗,絕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民進黨人所在意的僅僅是選舉為什麼輸掉,而不是台灣社會有沒有進步。

民進黨人所想要追求的改革,是一種能夠讓他們選贏的改革,而不是能夠解決台灣內外困境的改革。只要你聽到民進黨人聚在一起談論著所謂改革,不論是改革派還是被改革的對象,他們所談的必定不是該如何提高國民所得,或如何增進兩岸的和平穩定,而是檢討誰讓民進黨敗選了,誰能夠帶領民進黨打贏下一場選戰。

特別是對於曾經擔任政府高官的民進黨人--不分世代,他們真的相信台灣是很OK的,沒什麼大問題,因為他們「相信台灣」。台灣沒問題,只要民進黨能夠選贏就好。簡而言之,民進黨人沒有把黨的勝選和人民的福祉扣在一起。這就如同一個公司,沒有把自己的獲利和顧客的滿意扣在一起,這樣的策略最終是不可能成功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認知和心態,以致於大選過後,民進黨的檢討反省一直到主席改選和所謂青壯代的改革方案,大多集中在民進黨的黨務,而不是政策和理論路線。民進黨的黨務,說實在話,和人民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就好像公司的內部制度,只要不要牽涉到剝削勞工或工廠安全,基本上與消費者的權益無涉。消費者要的是產品和服務。公司的新經營者應該告訴客戶產品和服務將如何改進,而不是內部管理要怎麼做。

在心態與認知的問題之外,民進黨青壯代之所以只能提出黨務改革,還因為這個世代還沒有真正打算要接班。他們沒有打算要擁有自己的理論路線,只是想要和過去一樣擔任幕僚,對老闆提出一點小小建議。很悲傷,這個世代竟然成為尾巴的世代,沒有恢弘的視野和創新的見解,只想處理一些技術的改良。

沒有思想、理論、政策的改革,民進黨能夠改到哪裡去呢?如果沒有路線辯論,青壯代所提的黨務改革,究竟是革新還是鞏固舊人舊制呢?上週我在這個專欄提到,蔡英文主席應該考慮在民進黨的官方論述裡,平反許信良先生和他的路線,以及平反紅衫軍運動、施明德先生以及參加反貪倒扁運動的諸多民進黨前輩。

試問,若沒有路線辯論和歷史的重新評價,那麼羅文嘉、馬永成等青壯代所提的黨務改革方案裡要讓歷屆黨主席列席中常會,許信良、施明德有被包括在內嗎?他們樂意接受嗎?會不會搞到最後,唯一受邀列席中常會的前黨主席,就是陳水扁先生呢?

2008/05/21

蔡英文和她的另一半

上星期在這個專欄談到馬英九先生與他的另一半。我指出,馬總統要重視三種另一半:弱勢的那一半、綠色的那一半,以及從根本去消弭台灣分成兩半。從馬總統的就職演說中,看得出試圖去照顧到前兩種另一半,但是卻沒有講到如何讓台灣不要分兩半--只談遵憲而迴避修憲,不可能解決藍綠對立的結構性問題。但願這只是馬總統此時的意見。

在馬英九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的次日,蔡英文女士正式接任了民進黨第十二任的黨主席,同樣蔡主席也要面對這一半和那一半的人民。

蔡英文主席當然知道,那沒有投給民進黨的七百六十五萬人,基本上已經不願意聽民進黨說些什麼,也不在意民進黨做些什麼。未來如何和這七百六十五萬人溝通,得到其中愈多人的信任和支持,這是民進黨以及蔡主席極大的挑戰。至於如何和這七百六十五萬人溝通,又牽涉到蔡主席如何對待屬於自己陣營的那一半。

蔡英文主席所承接的是陳水扁總統留下的殘破民進黨。陳總統所留下的不只有分裂為藍綠兩半的國家,還有分裂為挺扁和批扁的泛綠陣營。民進黨這四年來陸續地逐出了許多對台灣有奉獻、對民進黨有功勞的真正的民主運動者。

蔡英文女士加入民進黨的時候,是民進黨擁有政權的時候。蔡女士所熟悉的民進黨人,是在扁政府擔任高官的少數人。蔡女士應該不至於以為那就是全部的民進黨,甚或是民進黨的主流。事實上,這幾年內批判過陳總統、反省過扁政府作為的,往往才是最具有黨外精神的真正民進黨人。而這些人,很可能才是對那另外七百六十五萬人還有一點公信力和說服力的人。蔡主席若能夠尋回這些人,就有可能取信於那另一半人裡面的一部分。

要尋回這些有黨外精神的民進黨人,還要和那七百六十五萬人對話,蔡主席可能也要面對一點黨史。民進黨的歷任黨主席,退黨的比辭世的還多,活著而又還沒退黨的很少。民進黨有種成王敗寇的文化,在陳水扁當選總統後,黨的歷史都依照權力而改寫了。蔡主席應該在他能夠承受的壓力範圍內,去平反幾位在權力鬥爭上落敗而受到污蔑或被視為寇讎的領導者。蔡主席應思考如何在民進黨的歷史上正確評價許信良的「新興民族」路線,甚至勇敢重新定位施明德與「紅衫軍」運動,振奮被陳總統所氣餒的人心。

和對馬英九總統提的建議一樣,我認為蔡英文主席最該重視的另一半人,還是社會弱勢者以及還沒有投票權的未成年國民,甚至還沒有出生的未來世代。民進黨未來的政策路線,要站在這另一半人的立場,強調教育品質提升、環境的永續維護、社會安全體系及國家財政的健全,還有兩岸的永久和平。這些是民進黨突破一半的重要工作。

蔡英文主席也必須重視修憲。現在的國民黨政府擁有立法院的絕大多數,技術上而言國民黨不需要民進黨任何的合作,要通過什麼法案,只要自己按鈕表決就可以了。事實上,現在民進黨立委所提的很多議案,已經受到國民黨籍召集委員的冷漠對待。民進黨幾乎在立法院淪為一種不相干(irrelevant)的角色。這種情況只有修憲才能打破,也唯有修憲,民進黨才能重獲對政治大局的影響力。現在看起來,打破國家分成兩半的局面,對民進黨是更為攸關自身命運的。

2008/03/31

如果在十二年前反省

總統直選結果,民進黨大敗,輸給國民黨數百萬票。黨內外批判反省的呼籲四起。

有一種聲音說:台灣主體意識已經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再是民進黨的專利,民進黨不能再壟斷本土,民進黨必須要尋找新的政黨區隔。新的政黨定位應該是務實保台,在社會經濟政策上走中間路線,照顧弱勢大眾。

以上所描述的是甚麼場景?這是二零零八年三月,大家聽到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先生,以及一些所謂改革派人士的說法嗎?

錯了。我所描述的是一九九六年三月至五月間,民進黨新世代所提出的路線。這個場景距今天已經整整十二年。十二年!

一九九六年,民進黨在「第一社會」式的台獨力量推動下,讓彭明敏取代了許信良參選第一屆民選總統。謝長廷那時就是彭明敏的競選搭檔。選舉結果,民進黨彭謝配慘敗給國民黨的李登輝超過三百萬票。

三月底,黨內的新世代發動了路線的大辯論。當時任文宣部副主任的周奕成結合了八十多位新世代工作者,發表了「再度燃起希望與行動之火」的改革宣言,痛批民進黨內口號台獨、教條台獨以及務虛文化。五月,周奕成起草了「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指出新的台灣國家運動方向並且描繪了新的政黨體系與社會區隔。

這份文件一字不差地寫道:民進黨「不能以台獨主張,來做主要、唯一的政黨區隔,因為將台獨劃歸己有,恰好使台獨不能為其他政治力量所接受。當其他政黨實質上接受台獨主張,民進黨仍繼續以台獨做唯一區隔之時,為了強調區隔,民進黨將使台獨主張越趨極端化、狹窄化,聲稱只有某種主張才是台獨,其他都是統派。這種發展將使民進黨的台獨主張越來越不務實,也將使台獨主張背離群眾的認知與需要。」

「民進黨必須發展新的政黨區隔,民進黨必須走向更年輕、更清廉、更具進步性、更具前瞻性的轉化,成為一個能夠領導台灣未來的務實台獨、社會改革政黨,在打擊黑金、保障弱勢立場上,與國民黨政權對抗...。」

這份文件裡所謂的新台獨,是指維持台灣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台灣人民擁有主權,實施徹底民主政治的狀態。新世代指出台灣的國家目標是維持安全繁榮和追求社會進步,而不是更改國旗國號。台灣主體意識的運動不再是內部對抗運動,「必須擁有全台灣百分之九十的絕對多數民意,才能在國際上對抗中國的壓力」,「不能再任意將別人打成統派、中國代言人,必須真實地面對其他黨派的主張。」

其實,這也正是今日「第三社會」式的台灣國家論,亦即揚棄「第一社會」(本土社會)與「第二社會」(外來政權)的對立,用開放包容的台灣意識來推動社會團結,以抵抗外來壓力,維持台灣的實質獨立。

十二年了。當時不到三十歲,頭角崢嶸的新世代,如今已經邁入中年。錯誤的路線,浪費了多少政治工作者的青春,更糟蹋了多少人民的熱情。十二年,該講的話,才從當時已經有過失敗經驗的總統候選人口中講出來。十二年,走這段路,不覺得太慢了嗎?所謂反省,到底能走得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