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近了,國民黨共產黨很積極地聯手捍衛「九二共識」。國民黨從總統到各級官員,共產黨從國務院到外圍學者,異口同聲地批判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質疑民進黨如何能夠迴避「九二共識」。儼然,「九二共識」成為國民黨與共產黨最強烈的共識了。這是有來由的。
「九二共識」原本並不是國共兩黨的共識。在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之後,當年由李登輝總統領導的國民黨政府內部,對雙方究竟是否達成過「同意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對一個中國的涵義各自表述」,即有很大的爭論。這正是「九二共識」當時是否存在之爭議的起源。
西元兩千年民進黨執政後,陳水扁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與李登輝先生的立場有很大的關係。而共產黨,當年只一再強調「一中原則」,更未曾明確表達接受「九二共識」。如果中共當時曾明確表達,則國民黨內部就不會有究竟是否曾達成共識的爭議了。
共產黨接受「九二共識」,嚴格來講是在馬英九先生勝選,國民黨即將再度執政之際。基於對馬英九政府高度的期待與一定的信賴,中共決定放下橋板讓國民黨跨越海峽。之前,中共所要的僅是「一個中國」--最好是「台灣屬於中國」,也可以是「兩岸同屬一中」,並不歡迎「各自表述」,當然「一個中國是指中華民國」這種表法是不接受的。
中國共產黨接受「九二共識」,是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兩位總統把兩岸關係長期弄僵,而終於盼來了一位真正的大中國民族主義者馬英九先生之時。換言之,「九二共識」之所以能夠成為兩岸談判的橋梁,其最重要的本質是「中共許可」,而非「一中各表」。中共是因為願意和馬政府打交道而接受「九二共識」,即使馬政府拿的是別種的「一中」口號,中共也是會接受的。
原本只是策略性地接受,但是漸漸地,中共的智囊們發現,「九二共識」真是個好東西,是對中共完全有利的。原因在於,國民黨方面「一中各表」的表法,即「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與客觀事實徹底背離,從而形成一個對中共方面的一個中國論述毫無挑戰力的局面。
明白地說,中共目前的一中理論是「同屬一中」或「同構一中」,而國民黨的一中理論則是「重疊一中」或「競爭一中」。「同屬一中」對台灣其實比較有利,因為那個「一中」未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反而可能是開放式的第三種中華。
「重疊一中」則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競爭狀態,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零和競爭,而其結果可想而知,必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比中華民國更能夠代表那種「重疊式的一中」。在認知到國民黨式的「一中各表」其實有利於中共之後,共產黨的官員與學者們當然也就熱心地成為了「九二共識」的捍衛者與鼓吹者。
國共兩黨聯手捍衛「九二共識」,有以上所述的同床異夢的思考。此外,國共兩黨還有另一層不同的期待。在批判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時候,共產黨是真心希望民進黨能夠遵守現在這個「和平發展」路線上的兩岸互動架構;而國民黨卻並不真的想看到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
國民黨已經將「九二共識」變成一黨的專利。國民黨以為「九二共識」是兩岸唯一的橋梁,國民黨站在橋頭要叫民進黨從他的胯下爬過去,否則就不准走這條橋。而國民黨也看準了民進黨不會願意受這胯下之辱,反而會從橋上跳下去,所以才一直以此為挑戰的題材。
20110519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獨特國家.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獨特國家. Show all posts
2011/05/19
2011/01/30
中國首善對台灣意識的衝擊
號稱「中國首善」的陳光標先生,到台灣來捐錢濟貧,雖然陳先生說要低調,但是透過媒體的大量報導,實質效果並不低調;而他的言行對台灣人心所造成的影響,意味頗為深長。某種意義上說,陳光標的來台濟貧對台灣人心的衝擊,將是台灣意識或台灣認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做為台灣人,看到中國的富商如此大手筆施捨給台灣貧民,更看到許多人排隊等著領取現金,心裡不可能沒有很複雜的感受。在台灣人心中,這些複雜的感受,會逐漸發酵而對既有的台灣意識的內涵,形成一些細微但深遠的改變。
過去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富裕的,是施捨的一方,這種長期的認知被陳光標打破了,有種莫名的屈辱感產生。這種屈辱感,究竟是因為中國政府對台灣仍懷有敵意(不接受「敵人」的施捨)?或是因為中國整體比台灣貧窮落後(怎可淪為「落後國家」的救濟對象)?排隊向「標哥」領錢的人,是不是喪失了做為台灣人的尊嚴?而台灣意識或台灣人的尊嚴,未來還會遇到甚麼衝擊?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中國首富的行為,應該不會使得台灣意識變得稀薄或消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就真的是一個統戰的操作了。恰恰相反,存在於大多數台灣人心中的台灣意識會遭受到挑戰,而獲得一種揚棄與轉化--未來諸多類似的事件,可能會使得過去部分建立在虛幻的金錢優越感之上的台灣意識,轉化成為一種更為真實地面對台灣自身的優缺點,因此而更健康踏實的台灣意識。
台灣人的尊嚴,將如何維繫?過去台灣建立在經濟成就上的驕傲感,顯然會遭受到很大的打擊。中國(一部分人)的富,而且比台灣的最富者更富,將是台灣人逐漸要習慣的事實。但是台灣意識或台灣認同,本來就不可能永遠建立在台灣比中國富裕的假設之上。如果(也確實如此)大多數台灣人的台灣意識,是建立在經濟優越感之上,那麼這樣的台灣意識不僅無法永續,更根本是不可取的一種落伍反動的思想。
台灣人已經發現,自己並不富裕。過去引以為傲的經濟成就已經不再炫人耳目。對許多實質收入不斷下滑的中產階級,「富裕中的貧窮」是殘酷的事實,就更別提原本並未分享到經濟成果的弱勢階層。連基本溫飽都不可得的貧苦人家,談甚麼台灣人的尊嚴,沒有任何意義。國家或政治社群如果無法照料成員的基本生存需求,這樣的國家也沒有資格要求人民有甚麼強烈的政治認同。
建立在經濟優越感之上的台灣意識或台灣認同,若能夠儘早煙消雲散,所謂「幻滅是成長的開始」,這對台灣人是件好事。財大氣粗的台商,很快被財大氣粗的陸商所凌駕、取代。我們現在不認同陸商的財大氣粗,就該好好反省過去台商的財大氣粗。未來的台灣意識或台灣認同,去除掉了虛幻和錯誤的經濟優越感,就只能夠建立在進步的價值觀之上。那是我們本身更平等的社會、更成熟的民主、更包容的人權、對生命與環境的尊重,以及與世界人類,當然也包括與對岸中國人民的關懷、分享。
發表於 2011-01-30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做為台灣人,看到中國的富商如此大手筆施捨給台灣貧民,更看到許多人排隊等著領取現金,心裡不可能沒有很複雜的感受。在台灣人心中,這些複雜的感受,會逐漸發酵而對既有的台灣意識的內涵,形成一些細微但深遠的改變。
過去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富裕的,是施捨的一方,這種長期的認知被陳光標打破了,有種莫名的屈辱感產生。這種屈辱感,究竟是因為中國政府對台灣仍懷有敵意(不接受「敵人」的施捨)?或是因為中國整體比台灣貧窮落後(怎可淪為「落後國家」的救濟對象)?排隊向「標哥」領錢的人,是不是喪失了做為台灣人的尊嚴?而台灣意識或台灣人的尊嚴,未來還會遇到甚麼衝擊?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中國首富的行為,應該不會使得台灣意識變得稀薄或消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就真的是一個統戰的操作了。恰恰相反,存在於大多數台灣人心中的台灣意識會遭受到挑戰,而獲得一種揚棄與轉化--未來諸多類似的事件,可能會使得過去部分建立在虛幻的金錢優越感之上的台灣意識,轉化成為一種更為真實地面對台灣自身的優缺點,因此而更健康踏實的台灣意識。
台灣人的尊嚴,將如何維繫?過去台灣建立在經濟成就上的驕傲感,顯然會遭受到很大的打擊。中國(一部分人)的富,而且比台灣的最富者更富,將是台灣人逐漸要習慣的事實。但是台灣意識或台灣認同,本來就不可能永遠建立在台灣比中國富裕的假設之上。如果(也確實如此)大多數台灣人的台灣意識,是建立在經濟優越感之上,那麼這樣的台灣意識不僅無法永續,更根本是不可取的一種落伍反動的思想。
台灣人已經發現,自己並不富裕。過去引以為傲的經濟成就已經不再炫人耳目。對許多實質收入不斷下滑的中產階級,「富裕中的貧窮」是殘酷的事實,就更別提原本並未分享到經濟成果的弱勢階層。連基本溫飽都不可得的貧苦人家,談甚麼台灣人的尊嚴,沒有任何意義。國家或政治社群如果無法照料成員的基本生存需求,這樣的國家也沒有資格要求人民有甚麼強烈的政治認同。
建立在經濟優越感之上的台灣意識或台灣認同,若能夠儘早煙消雲散,所謂「幻滅是成長的開始」,這對台灣人是件好事。財大氣粗的台商,很快被財大氣粗的陸商所凌駕、取代。我們現在不認同陸商的財大氣粗,就該好好反省過去台商的財大氣粗。未來的台灣意識或台灣認同,去除掉了虛幻和錯誤的經濟優越感,就只能夠建立在進步的價值觀之上。那是我們本身更平等的社會、更成熟的民主、更包容的人權、對生命與環境的尊重,以及與世界人類,當然也包括與對岸中國人民的關懷、分享。
發表於 2011-01-30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2010/12/29
「九二共識」的存在問題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九二共識」這個「事實」的存在?或者說,在一九九二年的「香港會談」之後,台海兩岸的代表,究竟有沒有針對「一個中國」的定義,達成「各自表述」的共識?其實,這已經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
不論「九二共識」過去是否存在,現在它已經存在。在國共兩黨展開親密互動,兩岸政權領導人都曾使用這個詞彙。公元兩千零八年三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希在電話會談中提到了「九二共識」,自此國民黨政府以此為「通關密語」,獲得了共產黨政府展開各項會談的許可。這,才是「九二共識」真正開始「存在」,亦即在兩岸溝通中發揮作用的時刻。
公元兩千零八年三月起開始「存在」的「九二共識」,其實並不是一九九二年的「那個東西」--不知道是否真實發生過的口頭說法、心頭默契,或是紙頭傳真。從兩千零八年到今天所存在而發揮作用的「九二共識」,其實只是中國共產黨願意接受國民黨與其打交道所放下的一條木板橋,其本質或重點在於兩岸領導人(即使只是暫時)的互信。
換言之,即使「九二共識」在歷史上不曾存在,或者說即使共產黨過去並不接受「九二共識」,但是在兩千零八年當時,共產黨領導人願意與即將就任的國民黨政府打交道,因此拾起了過去被丟棄在地的樹枝,伸向海峽的另一頭。
這時候,「九二共識」就「存在」了,只是它的意涵無他,僅僅代表北京對馬英九的信任與期待而已。至於為什麼撿起這根樹枝呢?也無他,僅僅因為這根樹枝是馬英九的國民黨多年來念念不忘的寶物罷了。如果馬英九這麼多年來,念咒加持的是另外一件寶物,只要符合「一個中國」,則北京也會欣然採用的。
現在「存在」的「九二共識」,其本質是國共兩黨重啟交往的意願,其真正誕生時間在馬英九總統當選後,就職前。至於「九二共識」這個名稱,出自前陸委會主委蘇起的杜撰,出現在公元兩千年陳水扁總統當選後,就職前,而其目的與功能,則在於約束陳水扁政府的中國政策。之後,「九二共識」這根樹枝,就成為在野的國民黨向著民進黨政府揮舞的寶劍。
現在,馬英九政府對於「九二共識」所打開的兩岸交往結果感到非常得意,於是再度揮舞起他們心目中的寶劍,要求民進黨表態是否支持。馬總統明知民進黨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他的目的是以此表示民進黨若執政也不可能延續與中國交往的政策。
事實是否如此呢?馬政府的提問犯了三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誤解了「現存的」「九二共識」的本質--誕生於兩千零八年三月的「現存九二共識」,其本質是「中共許可」,而非國民黨所稱的「各自表述」。第二個錯誤是將「中共許可」當成了政策路線對錯的唯一標準,還以此要求在野黨一體遵守。第三個錯誤則是誤以為他們心目中的「九二共識」(亦即「一中各表」)是兩岸交往的唯一通道。
民進黨的回應也是錯誤。蔡英文主席說「九二共識」不存在。事實上「九二共識」從兩千零八年即存在也作用著。民進黨該答覆的,不是一九九二年那時「九二共識」是否存在,而是二零一二年之後,民進黨要如何與中國取得交往基礎的問題。
發表於 2010/12/29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不論「九二共識」過去是否存在,現在它已經存在。在國共兩黨展開親密互動,兩岸政權領導人都曾使用這個詞彙。公元兩千零八年三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希在電話會談中提到了「九二共識」,自此國民黨政府以此為「通關密語」,獲得了共產黨政府展開各項會談的許可。這,才是「九二共識」真正開始「存在」,亦即在兩岸溝通中發揮作用的時刻。
公元兩千零八年三月起開始「存在」的「九二共識」,其實並不是一九九二年的「那個東西」--不知道是否真實發生過的口頭說法、心頭默契,或是紙頭傳真。從兩千零八年到今天所存在而發揮作用的「九二共識」,其實只是中國共產黨願意接受國民黨與其打交道所放下的一條木板橋,其本質或重點在於兩岸領導人(即使只是暫時)的互信。
換言之,即使「九二共識」在歷史上不曾存在,或者說即使共產黨過去並不接受「九二共識」,但是在兩千零八年當時,共產黨領導人願意與即將就任的國民黨政府打交道,因此拾起了過去被丟棄在地的樹枝,伸向海峽的另一頭。
這時候,「九二共識」就「存在」了,只是它的意涵無他,僅僅代表北京對馬英九的信任與期待而已。至於為什麼撿起這根樹枝呢?也無他,僅僅因為這根樹枝是馬英九的國民黨多年來念念不忘的寶物罷了。如果馬英九這麼多年來,念咒加持的是另外一件寶物,只要符合「一個中國」,則北京也會欣然採用的。
現在「存在」的「九二共識」,其本質是國共兩黨重啟交往的意願,其真正誕生時間在馬英九總統當選後,就職前。至於「九二共識」這個名稱,出自前陸委會主委蘇起的杜撰,出現在公元兩千年陳水扁總統當選後,就職前,而其目的與功能,則在於約束陳水扁政府的中國政策。之後,「九二共識」這根樹枝,就成為在野的國民黨向著民進黨政府揮舞的寶劍。
現在,馬英九政府對於「九二共識」所打開的兩岸交往結果感到非常得意,於是再度揮舞起他們心目中的寶劍,要求民進黨表態是否支持。馬總統明知民進黨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他的目的是以此表示民進黨若執政也不可能延續與中國交往的政策。
事實是否如此呢?馬政府的提問犯了三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誤解了「現存的」「九二共識」的本質--誕生於兩千零八年三月的「現存九二共識」,其本質是「中共許可」,而非國民黨所稱的「各自表述」。第二個錯誤是將「中共許可」當成了政策路線對錯的唯一標準,還以此要求在野黨一體遵守。第三個錯誤則是誤以為他們心目中的「九二共識」(亦即「一中各表」)是兩岸交往的唯一通道。
民進黨的回應也是錯誤。蔡英文主席說「九二共識」不存在。事實上「九二共識」從兩千零八年即存在也作用著。民進黨該答覆的,不是一九九二年那時「九二共識」是否存在,而是二零一二年之後,民進黨要如何與中國取得交往基礎的問題。
發表於 2010/12/29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2010/12/22
一把空椅子都沒有--價值虛無的兩岸政策
第六次的江陳會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台海兩岸的政權代表觥籌交錯,酒酣耳熱,聲聲句句「老朋友,老朋友」。席上菜單用了相當無法彰顯文學品味(或者說正好暴露此間官員之文學品味)的不知所云的藏頭詩,給台灣媒體多點無聊花邊。在官腔官調遠遠落後於台灣社會普通標準的文學品味襯托下,兩岸官員們大談所謂文化協議的重要性,恰恰顯示了文化對他們而言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藉文化來媒介更多經濟利益和政治圖謀。
文化成為一種沒人能夠反對的藉口,而民主人權則是假裝根本不存在的問題,這就是口說自由民主但從不敢向中國談自由民主的馬英九總統的深層政治價值觀所展現的政策實踐,也是忽而急獨忽而親中的陸委會賴幸媛主委之政治人格所表現的政治行為。在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為劉曉波先生準備了一把空椅子。在台北,台灣官商要人們迎接一位中國政府代表的宴席上,則是一把空椅子都沒有--座無虛席。
一把空椅子都沒有,一句為中國人權的抗議都沒有,所顯示的是國民黨政府及其官商集團非常虛無的價值觀以及非常孱弱的性格。這樣的台灣政府,必然令世人感到驚異,當國際社會關切中國人權的時候,台灣政府是絲毫不以為意。從兩蔣反共抗俄時代到今天,隨著世局變化,國民黨並不是調整其價值觀--而是根本放棄了任何價值觀。
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是沒有信仰、沒有勇氣也沒有自尊的烏合之眾,除了選舉和商業利益之外,看不出有任何價值是屬於國民黨每個幹部或從政黨員所共有的。這樣的國民黨,沒有甚麼是不能出賣的,也沒有甚麼是不能被收買的,莫怪中共派來的陳雲林先生一次比一次更有自信,更有豪氣。他們看得出來,一個兩千多萬人的社會,要與十三億人只講經濟合作,而不講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這樣的台灣實在遲早是囊中之物,輕輕鬆鬆。
在上個世紀末期冷戰體制瓦解之後,台灣仍然屹立存在並且對人類如具有更重大的意義,就在於台灣與中國大陸同屬華人文化,但又與世界民主國家共享進步的普世價值,包括崇尚個人自由、尊重信仰自由、愛惜生命與環境等。「獨特國家高舉普世價值」既是台灣的宿命也是使命,台灣高舉普世價值並不是為要羞辱中國,而是要度化中國,因此台灣必須與中國友好,但絕對不該為了討好中國政權而避談價值。不敢對中國推動普世價值,等於是否定了台灣自身做為一個獨特的華人為主的國家,在世界上必須存在的理由。
在台灣官方曲意迎合中共的這段期間,由於朝鮮半島的戰雲密布,東亞局勢又有了轉折。南韓在美國支持下,對朝鮮(北韓)採取強硬立場,進行砲擊演習。美日韓聯盟似乎有對分裂了六十年的朝鮮半島,進行最終局解決方案的準備。日本內閣通過了新的防衛大綱,對中國採取更為警覺防備的政策。有論者說這是新冷戰,有的說是準冷戰。在我看來這不是冷戰,是一個大國地緣戰略的重整,但對台灣卻也是重新思考國家總體戰略的時機,是我們重建以價值觀為核心但又符合國家利益的國家總體戰略的時機。然而期待在缺乏價值觀也無信心勇氣的馬政府領導(或不領導)之下重建國家戰略,幾乎是必定破滅的幻想。
發表於 2010/12/22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文化成為一種沒人能夠反對的藉口,而民主人權則是假裝根本不存在的問題,這就是口說自由民主但從不敢向中國談自由民主的馬英九總統的深層政治價值觀所展現的政策實踐,也是忽而急獨忽而親中的陸委會賴幸媛主委之政治人格所表現的政治行為。在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為劉曉波先生準備了一把空椅子。在台北,台灣官商要人們迎接一位中國政府代表的宴席上,則是一把空椅子都沒有--座無虛席。
一把空椅子都沒有,一句為中國人權的抗議都沒有,所顯示的是國民黨政府及其官商集團非常虛無的價值觀以及非常孱弱的性格。這樣的台灣政府,必然令世人感到驚異,當國際社會關切中國人權的時候,台灣政府是絲毫不以為意。從兩蔣反共抗俄時代到今天,隨著世局變化,國民黨並不是調整其價值觀--而是根本放棄了任何價值觀。
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是沒有信仰、沒有勇氣也沒有自尊的烏合之眾,除了選舉和商業利益之外,看不出有任何價值是屬於國民黨每個幹部或從政黨員所共有的。這樣的國民黨,沒有甚麼是不能出賣的,也沒有甚麼是不能被收買的,莫怪中共派來的陳雲林先生一次比一次更有自信,更有豪氣。他們看得出來,一個兩千多萬人的社會,要與十三億人只講經濟合作,而不講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這樣的台灣實在遲早是囊中之物,輕輕鬆鬆。
在上個世紀末期冷戰體制瓦解之後,台灣仍然屹立存在並且對人類如具有更重大的意義,就在於台灣與中國大陸同屬華人文化,但又與世界民主國家共享進步的普世價值,包括崇尚個人自由、尊重信仰自由、愛惜生命與環境等。「獨特國家高舉普世價值」既是台灣的宿命也是使命,台灣高舉普世價值並不是為要羞辱中國,而是要度化中國,因此台灣必須與中國友好,但絕對不該為了討好中國政權而避談價值。不敢對中國推動普世價值,等於是否定了台灣自身做為一個獨特的華人為主的國家,在世界上必須存在的理由。
在台灣官方曲意迎合中共的這段期間,由於朝鮮半島的戰雲密布,東亞局勢又有了轉折。南韓在美國支持下,對朝鮮(北韓)採取強硬立場,進行砲擊演習。美日韓聯盟似乎有對分裂了六十年的朝鮮半島,進行最終局解決方案的準備。日本內閣通過了新的防衛大綱,對中國採取更為警覺防備的政策。有論者說這是新冷戰,有的說是準冷戰。在我看來這不是冷戰,是一個大國地緣戰略的重整,但對台灣卻也是重新思考國家總體戰略的時機,是我們重建以價值觀為核心但又符合國家利益的國家總體戰略的時機。然而期待在缺乏價值觀也無信心勇氣的馬政府領導(或不領導)之下重建國家戰略,幾乎是必定破滅的幻想。
發表於 2010/12/22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