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30

ECFA簽署之後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六月二十九日經由兩岸兩會代表之手簽署了。馬英九總統說台灣從此進入「後ECFA時代」,這是一個中英文程度都很不好的錯誤說法。馬總統想要說的應該是台灣進入「ECFA時代」,也就是有ECFA存在與作用的時代。而「後ECFA時代」應該指的是ECFA不存在之後的時代。

不論是用好的中文或是不好的中文來講,台灣確實進入一個新時代。根據簽署後公佈的合約本文,這個架構協議的目的是:逐步減少或消除雙方之間貨品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障礙以及服務貿易限制性措施;提供投資保護,促進雙向投資;促進貿易投資便捷化和產業交流與合作。簽署生效之後,台灣經濟將面對十三億人的巨大市場機會以及嚴酷的競爭。

ECFA是一個僅限於台灣與中國的雙邊協定。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架構下,現在的ECFA是一個過渡性的協議。理論上,在未來十年內,台海兩岸將逐步實現近乎完全的自由貿易,有百分之九十的貨品與服務項目要做到免關稅,雙方要互相大幅開放市場。因此,雖然台灣媒體較有興趣的是未來六個月內就要實施的早收清單,但衝擊更大的卻是中長程的降稅與開放。

早期收穫被認定為牽涉到談判的能力,成為政府談判成果的指標。在協議中,雙方同意對某些產品實施早期收穫計畫,也就是在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開始實施降稅。談判結果,在貨品貿易方面,中國對台灣早期降稅產品共五百三十九項,包括農產品、化工品、機械、汽車配件、紡織、電子、輕工業、冶金、醫療、儀器儀表等十大類。台灣則對中國開放二百六十七項。

依據台灣官方的說法,台灣開放給大陸的產品,若非台灣原本就具有競爭力的項目,就是台灣根本沒有生產的產品。其中包括原物料,包括上游石化、化學製品原料等;至於中游產品,官方說法是多半是在彼此互惠、互利前提下開放。事實上,以國內市場為主的民生需求產業,已經十分地恐慌。所謂原本具有競爭力,能夠維持多久,政府與業界都沒有把握。

在服務貿易業方面,中國承諾對台灣開放包括金融業、醫院、會計審計、會議服務、電腦等十一個項目。中國對台灣金融業的開放是最受到重視的。相對地,台灣也開放中國銀行業進入台灣,中國幾家大銀行在資產上名列全球前茅,未必能在台灣市場有多大獲益,但可以得到不少操作經驗,最終威脅到的可能不是台灣的銀行,而是與中國銀行規模相埒的全球同業。

簽訂ECFA之後,兩岸政府的合作才進入高峰期。官方合作對於保障人民權益當然極度重要,但令人擔心的也是台灣公務員會不會被鉅量的中國事務淹沒。在ECFA本文中,雙方同意儘快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負責磋商、監督並評估協議的執行,解決爭端等。據媒體報導,中方可能將十七個部委納入,我方則還未確定。未來龐大繁雜的事務可以預期。

在絕大多數人民都搞不清楚什麼是ECFA,但又有近半數表示反對的情況下,這個協議畢竟是簽訂了。簽訂後,政府有三種義務,一是面對民意,包括接受反對黨監督與公民投票複決;二是嚴格依據國家利益來執行;三是擬定更完整的經濟與社會政策。馬英九總統說要宣布台灣在「後ECFA時代」的國際經濟發展策略。「後」就「後」吧。等著檢視馬政府的戰略。

發表於2010/06/30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