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7

提名改革與民進黨的再正當化

民主進步黨在上周舉行的臨時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上,由黨代表通過了提名辦法的重大改變。除了部分都會首長提名由黨中央徵召之外,其餘全部改採民意調查方式決定。這個提名辦法的改變,可以被視為一個政黨改造運動的一部分。而整個改造運動,則是民進黨重新獲得社會主流正當性(legitimacy)的過程,或可稱之為民進黨的「再正當化」(re-legitimization)。

民進黨從黨外時代起,由於國民黨掌控著學校與媒體等「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一向遭受社會主流否定與敵視。透過不斷的民主觀念及本土意識宣揚,以及世代政治崛起的影響,在上個世紀八零年代後期至九零年代中期,民進黨終於脫去了暴力黨及邊緣人集團的刻板印象,獲得都會中產階級乃至主流大眾媒體的認可。一九九四年陳水扁先生當選台北市長,即是民進黨終於獲得社會正當性之驗證。這種社會正當性,當然必須具有道德基礎,另一方面也是意識形態鬥爭的成果。

民進黨好不容易獲得的社會正當性,在陳水扁總統執政後期遭受到最嚴重的挑戰。激烈的藍綠對抗(民主內戰──兩個社會的對立),與陳水扁政府的社會分化操作策略互為因果,再加上金錢貪瀆的醜聞,使得民進黨的道德形象瓦解,做為執政黨的統治正當性幾近於潰滅。

在下野之後,民進黨僅存的正當性基礎,在於它是主要的代表本土社會(第一社會)的政黨,以建構和批判馬英九政府的「傾中」印象來維繫生存。但是這樣一種非常退縮而敵意的社會位置,顯然是對民進黨長期不利的。民進黨現在的黨中央以及青壯世代的領導者們,對此應該是瞭然於胸:一方面民進黨的中國政策空間受到了緊縛,使得其與國民黨的政策競爭處於劣勢;再者民進黨將無法擺脫支持陳水扁前總統的黨內勢力箝制,也無法重建道德形象與重獲社會主流認可。

現在民進黨中央的領導人與幹部們,大部分是務實而保守的。他們雖然知道民進黨面臨失去社會正當性的嚴重危機,但是囿於政治性格,他們並不敢揚起大旗進行組織與思想的改造。一直要到縣市長及立委補選累積了一些小勝之後,民進黨中央才開始有點信心,來推動這民進黨「再正當化」的政治工程。

提名公職候選人是一般政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民進黨此時最大的課題。改採「全民調」方式決定提名,就是要讓民進黨將黨的體質完全貼近於社會主流──多數一般人喜歡誰,民進黨就提名誰。民進黨博取社會主流認同的意願非常之強,強到了願意將原來的自我「化掉」的程度。

民進黨改採這樣的提名方式,不僅企圖在候選人名單的產生上貼近主流,也能博取媒體輿論的好感。其實在台灣大眾媒體的年輕世代從業者中,仍有較多數人是同情民進黨或是樂見民進黨成長的,只是民進黨失去道德形象讓他們退避三舍,又他們也厭惡民進黨走極端路線。此時民進黨改採貼近民意主流的做法,有助於提高媒體對民進黨改革決心的評價,這當然也是民進黨重新建立社會正當性的必要途徑。

發表於2010/01/27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