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9

文化上的中國問題

有一種「中國問題」,全世界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卻都必須找出個答案:中國是誰?有幾個中國?中國的內涵是甚麼?中國要做甚麼?這個「中國問題」,最受困擾的當然是台灣。台灣對這問題的解答基本上有三種類型或範疇:政治上的中國,經濟上的中國,與文化上的中國。

政治上的中國,是最富爭議性的,也是最讓人不安與恐懼的。台灣人對政治上的中國,基本上抱著排斥的態度。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在馬英九總統領導下,是用所謂九二共識來處理這個政治中國的問題,也就是接受「一個中國」,但是宣稱「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民進黨的根本立場就在於對政治中國的反對,因此可以說政治中國就是民進黨所認知與定義的中國。

經濟上的中國,也饒富爭議性,但是在台灣就沒有政治上的中國帶來那麼多的負面情感。如果說政治上的中國所代表的是恐懼,經濟上的中國所代表的就是貪婪。全世界都在討論中國經濟成就與中國市場的成長潛力,台灣則有「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即是希望藉由兩岸的分工與整合,讓台灣能夠分享中國市場的大餅。國民黨在這方面是最熱衷的,所以不妨說國民黨的中國就是經濟上的中國。

文化上的中國,好像最沒有爭議性,所以也比較少受到討論。民進黨的主流雖然反對政治上的中國,也對經濟上的中國抱持疑慮,但連陳水扁前總統、呂秀蓮前副總統都曾說過不否認文化上的中國。看起來文化上的中國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並非如此。文化上的中國,問題很大。到底文化上的中國是甚麼?中華文化究竟好不好?對人類有甚麼意義?文化對政治與經濟上的中國起甚麼作用?這都是可能要花上兩三個世代來討論的。

現在談文化上的中國,大多談的是傳統文化,好像講講兩岸故宮、三希堂法帖、富春山居圖、孔子學院等等就是中華文化。談這種文化,是只有過去而不談未來,沒辦法提出中華文化對人類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如果中華文化真的那麼優越與偉大,那麼我們應該要能夠從中華文化裡面找到面對當前人類危機的對策或啟示。

有批對中華文化沾沾自喜的一批人,以為越來越多各國學生要來學漢文漢語,就代表了中華文化的復興,實在是頗為膚淺。中國的經濟實力正在恢復,學習漢文的人自然變多,這些學漢文的外國人大多是被賺錢的機會所吸引,與傾慕中華文化並沒有太大關係。即便有傾慕中華文化者,難道就能夠從人數來決定文化的高低嗎?換言之,一般談論文化中國者,其腦袋裡仍然大多是經濟中國的思維。

在台灣,這是一個漢人文化為多數的社會,也經歷二次戰後國民黨政府大力推行中華文化教育,是不是說中華文化在台灣就有非常穩固的認同呢?其實也不是的。從近日爆發的台語文運動者與台灣漢文作家之間的衝突,以及這起事件在台灣所引發的討論,可以知道所謂中華文化究竟為何?與台灣的關係為何?這些絕對不是不證自明的。

中華文化是需要被批判和檢證的。中華文化需要和人類進步價值來對話,以檢視其是否真能夠有助人類面對和處理當前的種種危機。對台灣知識份子而言,在批判與檢證中華文化的意義之同時,我們即也在重建此一文化。在中華文化的重建過程中,政治上的中國與經濟上的中國這兩個範疇的問題,能夠獲得更紮實的討論基礎。

20110609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