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7

我們的八九

二十年前,我們--我們之中三十多歲以上的人--都曾經在電視機前面震撼、感動、流淚。二十年的變化很大,但那些記憶應該還歷歷如新。報紙瘋狂地報導廣場學生的一舉一動,台灣學生們熱烈地崇拜王丹、柴玲。電視持續不斷地播送令人激動的畫面和歌聲,讓一些人摒息以為中共將要垮台或中國即將改變,直到鎮壓行動發生,我們又舉國若喪。那時我們有一首歌「歷史的傷口」:「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這是二十年前。

當時國民黨的學生團體--是的,當年國民黨在大專校園裡還有著強大的組織和動員力--稱為「中華民國青年支援大陸青年爭取自由民主運動籌備委員會」,全「省」動員數十萬青年,在台北的國父紀念堂、台中的體育場、高雄的中正文化中心同時集會,聲援大陸爭取民主的青年學生。今天台灣的中青世代,許多都曾被動員過。

當年為了天安門青年們而熱血沸騰的台灣朝野,如今已經對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轉為冷漠甚至譏諷。二十年的變化很大,我很希望在台灣有一部紀錄片,片名可以叫做「我們的八九」或「我們的六四」,把當年狂熱的我們,重播在我們自己的面前。我並不必然意味著昨是而今非。二十年前的激昂如今看來有點天真,但今日的沉默也過於現實世故。

「我們的八九」所要重播的不是發生在天安門的事情,而是發生在台北、台中、高雄的事情。「我們的八九」該談的不是中國的民主問題,卻是今天我們台灣的民主和言論自由,是否已經在中國政府壓力下遭受到自我檢察的問題。透過「我們的八九」,可以好好檢視和反思這二十年來台灣對中國的大戰略是否一貫?是否有效?或是我們到底有沒有大戰略?

一九八九年,國民黨中央通過聲明,呼籲「中共軍隊不做中共頭目鎮壓民眾的工具,放棄暴力行為,共同為中國自由、民主前途奮鬥」。聲明指出,「此次中共暴力屠殺事件,是中華民族最悲痛的日子,但也是中華民族起死回生的日子,大陸青年學生誓死如歸的精神,正可和八十年前的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相互輝映」。現在的國民黨主席是當時的台北市長吳伯雄先生,這幾天他正率領著國民黨中央拜訪共產黨總書記。

二十年前擔任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的馬英九先生說:「我們一向主張『中共非中國』,經過這次慘痛事件,大家更能了解大陸人民與中共政權必須分開,我們對中共政權的殘暴舉動深痛惡絕,但對大陸人民的遭遇同情萬分」,「這次事件對我們『去共存中』的政策一定有正面影響」。馬英九總統當年說「這些學生太令人感動」、「恨不得加入他們」,現今他對王丹等民運領袖的感動已經減退,而中共也似乎愈來愈等於中國了。

二十年的變化很大。我們如今可以看得比較客觀、長遠,看到中國二十年來確實有很大的改變。我們未必要用當年的話去套馬英九、吳伯雄和國民黨。相對來說,國民黨至少有一套大陸政策,國民黨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力遠超過民進黨。八九後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改變中國,最好的方法不是封鎖敵對,而是開放交往。這也是二十年來西方對中國的大戰略。現在台灣該憂慮的卻不是有沒有改變中國,而是我們會不會讓中國改變我們太多了。

發表於2009/05/27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