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1

一則兩岸分立合作共榮的故事

當麻省理工學院(MIT, 1861)在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南岸建校的時候,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1636)在河的北岸已經矗立了近兩百年。哈佛是在北美大陸上創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不意外地,新創立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批教師們大多來自哈佛。

早自一八六九年,MIT創立後的第八年,哈佛大學就展開了兼併MIT的企圖。哈佛任期最長的校長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本身是哈佛的畢業生,又在MIT創校頭幾年擔任MIT的教授,回到哈佛成為校長之後,他展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努力,要把MIT併入成為哈佛大學的理工學院。三十多年間各類合併的方案被提出來,但是被MIT一一否決,直到一九一四年哈佛終於放棄了兼併的企圖。

從哈佛人--盤踞著美國產官學界最高層的菁英集團--的觀點來看,MIT師生對合併案的頑抗是完全無法理解的。哈佛是歷史最悠久、占地最廣大、人才最優秀、資產最雄厚、成就最輝煌的機構,而當年的MIT不過是個又新、又小、又窮的技術學院。併入哈佛,大家都做哈佛人,在當時對MIT師生來講,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才對啊。更何況,MIT根本就是哈佛人所創立的,MIT的歷史不就是哈佛歷史的一部分嗎?

但是小小MIT的師生們可不這麼想。他們標舉知識和實作並重的新傳統,並且在哈佛大學近乎全面霸占的查爾斯河北岸一塊狹長河濱地上建立了新校園。新校園上的建築物,多數看起來像工廠,遠比不上爬滿長春藤的紅磚樓或石砌教堂那麼優雅莊嚴。然而歷經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和二次世界大戰的麻省理工學院,就在這小小地面上崛起成為美國科學和科技的重鎮。

今天,去到麻州劍橋市,遇到兩校的學生,問他們是否知道哈佛企圖合併MIT的歷史,大多數的學生必定連聽都沒聽過,很可能還難以置信地反問「你瘋了嗎?」「這太無聊了吧?」的確,何必呢?現在的哈佛和MIT是兩個幾乎連在一起的校園,也是一個近乎完全整合的知識社區。兩校的老師頻繁地到另一校教課,兩校的課程學分互相承認,學生憑著本校的學生證可以在另一校暢行無阻,太多的學生擁有兩校的身分--在這一校讀大學本科,在另一校讀研究所,或是同時修兩校的不同學位。

哈佛完全放棄了合併MIT的企圖,因為早就沒有必要。MIT人有著強烈的自我認同,MIT學生們永遠流傳著取笑哈佛人的笑話--或許在地大物博的「母校」身邊,必須如此才能維繫認同吧。但同時MIT人也沒有愚蠢到去否定他們和哈佛的關係。兩校都從對方的存在和分工合作--還有激烈的良性競爭中獲利。如今,Harvard-MIT是連在一起的名字,這個名字代表了全球士人崇仰的殿堂,也是人類科學知識探索的前沿。而查爾斯河沿岸及大波士頓地區,則成為優質高校林立的人文薈萃之地。

如果哈佛兼併了MIT,一切會比現在更美好嗎?艾略特校長身後一百年有知,會對當年的執著啞然失笑嗎?一則兩岸分立合作共榮的故事,講到這裡就可以了。

發表於2008/10/2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