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2

誰來代表第三社會

二次戰後的台灣歷史,就是兩個社會的歷史。而二零零八年以後的台灣政治,則是三個社會的政治。

民進黨的力量來自於反抗意識強烈的本土社會,我們稱之為第一社會。國民黨在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前後帶著軍隊和政府來到台灣,其後也結合本地人形成了強大的意識形態集團與利益集團,我們稱之為第二社會。

第一社會相信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要把中華民國趕出去;第二社會相信大家都是中國人,要和大陸的中國人聯手對付台獨。兩個社會的傳統歷史觀、國家觀都已經嚴重地過時。大一統思想和大中國主義,當然不符合台灣現實,也違背人民的情感,完全是威權時代的遺緒。否定現行體制合法性且主張與中國全面敵對的台獨論述,也是冷戰時期的產物,必須依賴著美國對中國長期圍堵的戰略才有可能。

多年來,國民黨和民進黨的論述都有調整,但也都放不掉老統派或老獨派的舊包袱。國民黨的核心仍是第二社會黨,而民進黨更幾乎完全是第一社會黨。

台灣其實是有第三社會,第三社會是新觀念、新世代、新移民。第三社會的人有理所當然的本土認同,但是也接受中華民國體制在台灣的合法性。第三社會要在台灣事實獨立的現狀下,追求生活品質和文明的提升。第三社會的歷史觀和國家觀,才是台灣共同體的未來出路。如果第一和第二社會各自是辯證法裡面的正題和反題,則第三社會就是更高層次的綜合。

但是第三社會還沒有力量。第三社會的成員不知道自己屬於第三社會。正如知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前義大利共產黨理論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所提出的「自在的階級」(class in itself)和「自為的階級」(class for itself)--第三社會的選民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卻沒有主體性,也不理解自己的進步性和時代意義。第三社會必須經過喚醒,才能成為自主的力量。

第三社會暫時仍無法擁有自己的政治力量,還有另一個原因--制度的扼殺。現在的憲法和選舉法規,都在鼓勵兩黨制而扼殺第三政黨。這樣的制度其實給了國民黨和民進黨生存下去的空間。兩大黨雖然代表舊的社會力,新的政黨卻很難生存壯大,第三社會的選民只好在藍綠裡面二選一。

謝長廷和馬英九兩位先生都知道中間選民才是政權決定者,所以他們盡可能往第三社會的路線--共同利益與進步價值去移動。兩個人都做得不夠好。但由於這幾年來民進黨太依靠第一社會的力量,以為只要靠本土牌就可以打敗一切,謝長廷先生的共生理念並沒有付諸實踐。結果,似乎比較多的第三社會選民,接受馬英九先生來代表共同利益和進步價值。當然,如同任何選舉,人民的選擇是否正確,都需要時間才能分曉。

無論如何,正在進行所謂改革反省的民進黨人,必須明確認識到此一事實--誰能代表興起的第三社會,誰就領導台灣的未來。民進黨的挑戰,不是繼續用第一社會去對抗第二社會,而是如何掌握第三社會的民心。理解這一點,則民進黨復興有望。不理解這一點,再多爭論都是枉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