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9

「九二共識」的存在問題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九二共識」這個「事實」的存在?或者說,在一九九二年的「香港會談」之後,台海兩岸的代表,究竟有沒有針對「一個中國」的定義,達成「各自表述」的共識?其實,這已經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

不論「九二共識」過去是否存在,現在它已經存在。在國共兩黨展開親密互動,兩岸政權領導人都曾使用這個詞彙。公元兩千零八年三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希在電話會談中提到了「九二共識」,自此國民黨政府以此為「通關密語」,獲得了共產黨政府展開各項會談的許可。這,才是「九二共識」真正開始「存在」,亦即在兩岸溝通中發揮作用的時刻。

公元兩千零八年三月起開始「存在」的「九二共識」,其實並不是一九九二年的「那個東西」--不知道是否真實發生過的口頭說法、心頭默契,或是紙頭傳真。從兩千零八年到今天所存在而發揮作用的「九二共識」,其實只是中國共產黨願意接受國民黨與其打交道所放下的一條木板橋,其本質或重點在於兩岸領導人(即使只是暫時)的互信。

換言之,即使「九二共識」在歷史上不曾存在,或者說即使共產黨過去並不接受「九二共識」,但是在兩千零八年當時,共產黨領導人願意與即將就任的國民黨政府打交道,因此拾起了過去被丟棄在地的樹枝,伸向海峽的另一頭。

這時候,「九二共識」就「存在」了,只是它的意涵無他,僅僅代表北京對馬英九的信任與期待而已。至於為什麼撿起這根樹枝呢?也無他,僅僅因為這根樹枝是馬英九的國民黨多年來念念不忘的寶物罷了。如果馬英九這麼多年來,念咒加持的是另外一件寶物,只要符合「一個中國」,則北京也會欣然採用的。

現在「存在」的「九二共識」,其本質是國共兩黨重啟交往的意願,其真正誕生時間在馬英九總統當選後,就職前。至於「九二共識」這個名稱,出自前陸委會主委蘇起的杜撰,出現在公元兩千年陳水扁總統當選後,就職前,而其目的與功能,則在於約束陳水扁政府的中國政策。之後,「九二共識」這根樹枝,就成為在野的國民黨向著民進黨政府揮舞的寶劍。

現在,馬英九政府對於「九二共識」所打開的兩岸交往結果感到非常得意,於是再度揮舞起他們心目中的寶劍,要求民進黨表態是否支持。馬總統明知民進黨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他的目的是以此表示民進黨若執政也不可能延續與中國交往的政策。

事實是否如此呢?馬政府的提問犯了三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誤解了「現存的」「九二共識」的本質--誕生於兩千零八年三月的「現存九二共識」,其本質是「中共許可」,而非國民黨所稱的「各自表述」。第二個錯誤是將「中共許可」當成了政策路線對錯的唯一標準,還以此要求在野黨一體遵守。第三個錯誤則是誤以為他們心目中的「九二共識」(亦即「一中各表」)是兩岸交往的唯一通道。

民進黨的回應也是錯誤。蔡英文主席說「九二共識」不存在。事實上「九二共識」從兩千零八年即存在也作用著。民進黨該答覆的,不是一九九二年那時「九二共識」是否存在,而是二零一二年之後,民進黨要如何與中國取得交往基礎的問題。

發表於 2010/12/29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2010/12/22

一把空椅子都沒有--價值虛無的兩岸政策

第六次的江陳會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台海兩岸的政權代表觥籌交錯,酒酣耳熱,聲聲句句「老朋友,老朋友」。席上菜單用了相當無法彰顯文學品味(或者說正好暴露此間官員之文學品味)的不知所云的藏頭詩,給台灣媒體多點無聊花邊。在官腔官調遠遠落後於台灣社會普通標準的文學品味襯托下,兩岸官員們大談所謂文化協議的重要性,恰恰顯示了文化對他們而言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藉文化來媒介更多經濟利益和政治圖謀。

文化成為一種沒人能夠反對的藉口,而民主人權則是假裝根本不存在的問題,這就是口說自由民主但從不敢向中國談自由民主的馬英九總統的深層政治價值觀所展現的政策實踐,也是忽而急獨忽而親中的陸委會賴幸媛主委之政治人格所表現的政治行為。在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為劉曉波先生準備了一把空椅子。在台北,台灣官商要人們迎接一位中國政府代表的宴席上,則是一把空椅子都沒有--座無虛席。

一把空椅子都沒有,一句為中國人權的抗議都沒有,所顯示的是國民黨政府及其官商集團非常虛無的價值觀以及非常孱弱的性格。這樣的台灣政府,必然令世人感到驚異,當國際社會關切中國人權的時候,台灣政府是絲毫不以為意。從兩蔣反共抗俄時代到今天,隨著世局變化,國民黨並不是調整其價值觀--而是根本放棄了任何價值觀。

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是沒有信仰、沒有勇氣也沒有自尊的烏合之眾,除了選舉和商業利益之外,看不出有任何價值是屬於國民黨每個幹部或從政黨員所共有的。這樣的國民黨,沒有甚麼是不能出賣的,也沒有甚麼是不能被收買的,莫怪中共派來的陳雲林先生一次比一次更有自信,更有豪氣。他們看得出來,一個兩千多萬人的社會,要與十三億人只講經濟合作,而不講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這樣的台灣實在遲早是囊中之物,輕輕鬆鬆。

在上個世紀末期冷戰體制瓦解之後,台灣仍然屹立存在並且對人類如具有更重大的意義,就在於台灣與中國大陸同屬華人文化,但又與世界民主國家共享進步的普世價值,包括崇尚個人自由、尊重信仰自由、愛惜生命與環境等。「獨特國家高舉普世價值」既是台灣的宿命也是使命,台灣高舉普世價值並不是為要羞辱中國,而是要度化中國,因此台灣必須與中國友好,但絕對不該為了討好中國政權而避談價值。不敢對中國推動普世價值,等於是否定了台灣自身做為一個獨特的華人為主的國家,在世界上必須存在的理由。

在台灣官方曲意迎合中共的這段期間,由於朝鮮半島的戰雲密布,東亞局勢又有了轉折。南韓在美國支持下,對朝鮮(北韓)採取強硬立場,進行砲擊演習。美日韓聯盟似乎有對分裂了六十年的朝鮮半島,進行最終局解決方案的準備。日本內閣通過了新的防衛大綱,對中國採取更為警覺防備的政策。有論者說這是新冷戰,有的說是準冷戰。在我看來這不是冷戰,是一個大國地緣戰略的重整,但對台灣卻也是重新思考國家總體戰略的時機,是我們重建以價值觀為核心但又符合國家利益的國家總體戰略的時機。然而期待在缺乏價值觀也無信心勇氣的馬政府領導(或不領導)之下重建國家戰略,幾乎是必定破滅的幻想。

發表於 2010/12/22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2010/12/15

對外政策的價值觀

談對外政策,指的是國家涉外政策的總合,而非僅止於傳統定義的外交。因此包括國防、貿易、甚至傳播文化都在內。對外政策到底該不該有價值觀?也就是說,國家的對外政策,是要以各個不同當下的國家利益為指導,還是要有一套恆久的道德或意識形態做為核心?這當然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學院裡,國際關係理論和外交思想的科目,都涉及這個問題。近來發生的一些國際事件,又將把這個存在已久的難題,推到決策者與思想者的鼻子前面,讓我們想把頭轉開都不行。

維基解密(WikiLeaks,或稱維基洩密)對全世界政府都造成很大的困窘尷尬,如果還稱不上是危機的話。維基解密其實已經運作了幾年的時光,只是過去不被主流媒體所報導,因為維基解密就自我定位為一個無國界也無實體機構的新媒體。是因為維基解密披露了美國軍隊在伊拉克戰爭中濫殺平民的片段,以及阿富汗戰爭的軍事機密檔案,所以才大量被主流媒體所引用和報導。維基解密對全世界的對外政策圈,包括外交、國防官員和學者等,都形成很大的衝擊,這衝擊不僅僅在於某些秘密被公開,或是見不得人的行為曝光,更嚴重的是這整個專業(或產業)的道德形象完全被摧毀,或是被滑稽化(例如各國高官互相講壞話)。

當然,在維基解密之前,對外政策圈早就沒有甚麼道德形象,最主要是由於電影工業(美國好萊塢為主,但其他國家也有)太常以國安單位、軍方的陰謀背德行動為題材,弄得即使是三尺之童都對這個行業的人充滿了合理的懷疑。但是維基解密把過去編劇人員發揮想像力做出來的故事,置換成為真實人物、真實情節,只是更多了愚蠢和醜陋行為。這顯示出主要國家的外交與國防官員們,似乎在他們的專業實踐中,幾乎沒有真正的道德價值可言。更為破壞性的則是,即使以任何民主、和平或人道援助為訴求的政策行動,都不會被人們相信真的是那麼回事。民眾對於對外政策的誠實性會有更少更少的信賴。

朝鮮半島的戰雲逐漸聚集,兩韓對抗所引發的不只是周邊各國的國家利益問題,也帶來許多關於對外政策價值觀上的挑戰。兩韓六十年的對抗,是冷戰的遺產。冷戰是兩個國際集團基於安全理由的對立,更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意識形態戰爭。在冷戰期間,所有的對外政策都有價值觀的成分,例如美國編組西太平洋防線是防止共產主義蔓延,而中國的抗美援朝是為了對付帝國主義。冷戰結束後,各國的對外政策都少了一些理念的口號,而顯得愈來愈個別利益取向。接下來,美日韓以及中國、俄國,各自要怎麼處理朝鮮(北韓),會再度引發政策價值的爭議。朝鮮政權是一個讓其人民活在恐怖與愚昧中的政權,它沒有辦法讓人民吃飽,更不讓人民享有基本人權。對這樣的政府,世界是要繼續姑息逢迎,還是該痛下決心把它解決掉,這也是極大的政策價值觀的挑戰。

發表於 2010/12/15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

2010/12/08

新韓戰與台灣

即使朝鮮半島再度爆發戰爭,技術上而言,並沒有所謂的新韓戰,因為舊的韓戰從未結束,只是在一九五三年兩韓簽署了停戰協定而已。然而,東北亞和整個太平洋局勢比起六十年前已經改變了很多,確實該用新的角度來看。

最該關切的是:六十年前的韓戰決定了台灣的命運--第七艦隊協防、經濟上的美援、冷戰體制在西太平洋的建構,確立了台海兩岸分立;而這次南北韓戰爭邊緣所牽涉的中美日變局,又會如何影響台灣的未來?

韓戰再起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著,因為兩韓對峙的局面,本質上是不可能永久維繫的。我在這個專欄裡已經寫過,南北韓不免攤牌,而能給朝鮮半島帶來終局解決的,很不幸地可能是一場戰爭。

原因在於北韓(朝鮮)既高壓又脆弱,這個國家之所以還沒有崩潰,根本是因為在戰略利益上環繞著它的五方(韓、中、美、日、俄),特別是韓、中、美,都沒有要終結掉它的決心,相反地在南韓內部左右兩派相持,以及中美力量恐怖平衡下一直姑息著,使得朝鮮政權還能苟延殘喘至今。但這種情況不可能再無限期持續下去。

從天安艦到延坪島的衝突,北韓所顯示的是亟欲藉由外部矛盾來轉移內部矛盾。號稱民主主義的統治家族第三代金正恩準備接班,或許勞動黨內部不無異見,我們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北韓的經濟民生問題相當嚴重。根據日本媒體報導,金正恩好像發下豪語似的,說要在三年內把北韓經濟水平恢復到一九六零與七零年代,讓人民(如他祖父金日成所承諾的)「吃白飯、喝肉湯、穿絹服、住瓦房」。

一九七零年代北韓是比南韓進步強盛,但是今天的南韓在經濟與科技上已經達到世界大國的水平了,北韓卻還在希冀「吃白飯、喝肉湯」,還有不少人凍餒至死。北韓即使能夠回到一九七零年代,南韓卻已經遙遙領航二十一世紀。雙方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差距已經拉開到天地般懸殊,如此則兩韓的對峙還能夠延續到幾時?朝鮮的武力挑釁,反而是給美日韓同盟一個師出有名的機會。

南韓內部的左右派,對何時處理統一問題及該如何對待北韓,一直有很大的歧見。美國似乎給了南韓不小的壓力,希望李明博政府自己要強硬起來。如果要開打,美國也希望是南韓自己先動手。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夫人領著日本外相前原誠司與韓國外長金星煥在華府召開記者會,對中國公開施壓,表明美日韓同盟要求中國與俄羅斯配合,共同處理北韓。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為此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打了電話,胡錦濤提醒歐巴馬,國際金融還得靠中國合作,中國將「堅決防止朝鮮半島局勢進一步惡化」,就是要阻止美國對北韓用兵。歐巴馬也講白了,要「有效果的對話」,意思是無效的會談就不必了,而且要「消除半島不穩定的危險因素」,這裡面或許也包括了根除北韓政權這個選項。

在曾經參與會談的六方(韓、朝、中、美、日、俄)之外,如果有最直接的、利益攸關的第七方,那就是台灣了。中國與美國為了朝鮮半島而互相開戰的可能性並不高,但是中美關係緊張,台灣處境會相當困難。一旦新韓戰真的發生,台灣就要做戰略與價值觀上的選擇。現在的政府「兩岸優先於外交」的路線以及非常缺乏價值觀的政策思維,將會受到嚴峻挑戰。那將是台灣進入另一個歷史轉折的開始。

發表於 2010/12/08 新新聞 周奕成專欄